首 頁 熱點背后 政協歷史 奇聞軼事 軍事歷史 口述歷史

首頁>春秋>熱點背后

章太炎講演中的九一八事變

2025年05月20日 09:17  |  作者:肖伊緋  |  來源:人民政協網-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頭條:章太炎演講九一八事變(分離圖)章太(7247814)-20250520090906

章太炎講演稿:論今日切要之學(首頁),原載《中法大學月刊》第五卷第五期。

《中法大學月刊》第五卷第五期(7257798)-20250520090840

劉半農所攝章太炎六十五歲肖像,附印于“章(7257795)-20250520090833

劉半農所攝章太炎65歲肖像,附印于“章氏叢書續編”之《新出三體石經考》卷首,后被用作章氏北平追悼會標準遺像。

1932年3月24日,章太炎在燕京大學講演,題目為《論今日切要之學》。此次講演評述明清兩代學術利弊,但章太炎著重講了日軍侵略,講到了民族危機,他還號召青年奮發圖強,以拯救國家之危亡。

“歷史尤如棋譜然”

章太炎在燕京大學講演“論今日切要之學”,內容與時局國情緊密相關,可以說是章氏個人家國情懷與救國主張的一次極為個性化的學術表達。

章太炎在批評了當時一般學者喜好“考遠古”,而“忽于近代之史”;喜好“考古文字”,慣于“穿鑿附會”之后,又回溯至明清兩代的學者,認為“兩朝學者各有所蔽”“明清兩代之學,皆非切要,不足為今日所取法也”。章太炎接下來自問自答:“今日切要之學是什么?曰歷史也。”為了表明這一觀點與在座聽講者乃至萬千青年學子的切身關系,章太炎在講演中有這么一番推心置腹之語:

現在的青年應當知道自己是什么時候的人,現在的中國是處在什么時期,自己對國家負有什么責任。這一切在史志上面全都可以找到明確的答覆。若是連歷史也不清楚,則只覺得眼前混沌萬狀,人類在哪里棲棲惶惶,彼此似無關系,展開地圖亦不知何地系我國固有,何地系我國尚存者,何地已被異族侵占,問之茫然無以對者,比比然也,則國之前途豈不危哉!一國之歷史正似一家之家譜,其中所載盡已往之事實,此事實即歷史也。若一國之歷史衰,可占其民族之愛國心亦必衰。蓋事實為綜錯的,繁復的,無一定之規律的;而歷史乃歸納此種種事實,分類記載,使閱者得知國家強與弱的原因,戰爭勝敗的遠因近因,民族盛衰的變遷,為人生處世所不可須臾離者。歷史尤如棋譜然,若據棋譜以下棋,善運用之,必操勝算,若熟悉歷史,據之以致用,亦無往而不利也。

為燕大聽眾講明了讀史之用,以及為何青年更應讀史的一番道理之后,章太炎話鋒一轉,即刻就講到了今昔亡國之恥辱,以及為什么讀史可以知恥(而后勇),隨之讀史又緣何可以明志(以致用)。他有這么一番表述:

附庸之國與固有國土本有區別,歷史已詳告我們。不幸今日上下竟有以附庸視東北三省,而盛唱“棄了東三省”的論調,這就是不明史志的緣故,而僅據外人之稱東三省為“滿洲”,便以為東三省之屬于我國乃附屬地性質,非本土也。凡稍讀史志者便以為其誤。考東三省原為中國固有的版圖,漢謂之“突厥”,宋謂之“遼金”。漢去今日已遠,姑不論,即以明清論之,明清兩代東三省皆為我國固有之版圖,今竟因不明史志而疑固有的國土為附庸之地,其害較不讀經書為尤甚,蓋不曉得周公、孔子的名字,僅遺忘一二死去的人而已,無關國家之得失;若不曉得歷史,則幾乎茫茫然遺失了東三省千百萬方里的土地,其為害駕于經書之上。此語在好高騖遠的人全不愿說,他們視歷史如同掌故和家譜一樣,豈料到關于國家的命脈是這樣的大呢?

這番表述之后,章太炎將九一八事變以來的東三省淪亡之恥,與因當局缺乏歷史常識進而喪權辱國的國內時局聯系了起來。當時,國民黨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致使東三省大片國土淪陷于日軍鐵蹄之下,體現出了國民黨政府在政治、外交、軍事上的無能。章太炎在講演中將當時“盛唱‘棄了東三省’的論調”以求偏安茍存的時局,視為當局缺乏歷史常識所造成之局面。且以此為切入點,又將當局一度奉行與支持的“讀經尊孔”“讀史求是”相比較,可謂是針鋒相對,立見高下。

講演記錄兩年后才發表

遺憾的是,由于年代較為久遠(距今已近百年),又因講演所表達的思想立場與個人觀點,與當時國內當局對日妥協退讓的意旨相悖,語多違礙,恐遭查禁,故南北各地報刊均未能及時記錄刊發出來。唯有《中法大學月刊》第五卷第五期,刊發了一份當時在場的聽講者記錄下來的講演稿,這本校內月刊當期的刊發時間為1934年10月1日,距章氏講演已過去了兩年多的時間——刊發其上的這份講演稿,是目前已知的最早也可能是唯一公開刊發者。

《中法大學月刊》所載講演稿原文之前端,加有“編者按”一則,簡要介紹了講演者、記錄者、修訂者的相關信息。尤為重要的是,按語中還強調了所刊發內容中已刪削了“論及時局處”。不過,“編者按”之后,還隨之附印了一段講演記錄者王聯曾的“識語”,又將此次講演與時局之間的緊密關聯提了出來,從中也頗可窺見當年這一講演在北平青年學子心目中的地位及影響力。原文如下:

北大營的炮聲自“九一八”發動后,震動了舉國的民眾,棲棲皇皇不知所措,而執全民族生死命脈的國民政府迄今亦無一貫之政策,動輒曰“軍事外交,事關機密,凡我民眾宜沉著抵抗,國府行政不能宣布”,及十九路軍退卻,孤立無援也……國府諸公,因循彷徨,較青年為尤甚,觀夫戰又不敢戰,和又不敢和之昏瞆糊涂,幾使國將不國,民族無以自存。太炎先生自滬蒞平,目觸時艱,深慨舉國上下之彷徨無所適,尤痛青年學子不知今日切要之學安在,乃于民國二十一年(三月二十四日)在燕大反復申述史志為今日切要之學,以警惕今日學風之流放。篇中所論,實切中時弊,其主張吾國學者應研讀本國歷史,尤為不易之言,望我青年學子勿徒麻醉于異族之學說,以增加我國淪亡之速度也。全國青年其三思之!

此文承季剛、雨僧二師修正,附此致謝。

一九三二年三月聯曾謹識

顯然,在記錄者王聯曾看來,章太炎此次講演并非一場純粹囿于學術研究場域中的個人經驗之表述,而是一場切中時弊,痛陳時局,力圖以糾正與改造時下學風為契機,呼吁青年學子“以史志為今日切要之學”,告誡青年學子“勿徒麻醉于異族之學說”“以增加我國淪亡之速度也”。

這樣的講演主題與內容,無異于要在國內學術界與知識界里,發動一場以國家民族至上為基本立場的反思與變革。這樣的呼吁、告誡與號召,本質上與抗戰救亡運動乃是異曲同工、殊途同歸的。

錢穆盛贊章太炎

章太炎的北平講學,尤其是這么一場“論今日切要之學”的講演,記錄者王聯曾、校訂者黃侃與吳宓,以及《中法大學月刊》的編者與讀者,應當對此都有著極為深刻的印象。近百年過往,如今看來,章氏晚年日益凸顯出來的國家民族至上立場的思想立場與治學原則,仍然應當是后世讀者、學者與研究者所恪守與秉承的。

這一點,早在章太炎此次講演四年之后,即章太炎逝世當年(1936),著名學者錢穆就已然意識到了,并赴燕大為之講演了一番。講演題為《對于章太炎學術的一個看法》,刊發于《史學消息》雜志第一卷第三期之上(1936年12月25日印行)。錢穆在講演之末,有這樣一句總結之語,或可視作四年前章太炎北平講學的學術價值之概括,或亦可視作章氏學術及其歷史價值的某種“蓋棺定論”式的評判:

太炎因小學(古文字學)精,文章好;大家反而忘掉他的史學價值,實在是很可惋息的事;不過我確信太炎的民族主義的歷史觀,在將來的歷史上會有光榮地位的。

(作者系著名文史研究工作者)

編輯:廖昕朔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亚洲第一精品 | 亚洲AV伊人久久青青一区 | 亚洲日本欧洲AⅤ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另类一区二区 | 日韩特黄精品一在线看 | 亚洲国产每日更新 | 一本到国产在线精品国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