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全國政協專題協商會>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要聞
筑牢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教育科技人才支撐
——全國政協“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專題協商會綜述之三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時代新征程,必須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對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生動局面。”
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這是歷史發展的結論,更是面向未來的必然。
在5月13日召開的全國政協“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專題協商會上,政協委員和專家們圍繞深化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完善科教協同育人機制、加快培養造就創新型人才隊伍等協商議政,為“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發展,構筑人才競爭優勢”集眾智、匯眾力。
??? 需求牽引 問題導向
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發展,需要抓住重點、攻克難點。堅持需求牽引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建立適配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的人才培養體系,是與會委員和專家的共識。
大家都認為,應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持以科技創新需求為牽引,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切實提高人才自主培養水平和質量。
“學科專業是人才培養的依托。高校為國育才,必須緊跟科學技術發展趨勢,聚焦國家重大需求,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全國政協常委、民進中央專職副主席何志敏表示。
“應主動把握科技和產業發展新趨勢,通過持續凝練學科方向,加快前沿領域布局,促進傳統學科內涵進化升級和學科間交叉融合,為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蓄勢賦能、提供源頭支撐。”全國政協委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書記趙長祿說。
深化科教協同、產教融合也是委員和專家們關注的重點。趙長祿建議,以學科、平臺、團隊一體化統籌推進人才培養、科技創新、隊伍建設、平臺打造等工作。以產教深度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協同實現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和產業深度轉型升級。
全國政協委員、武漢大學校長張平文提出,構建“政府-大學-企業”協同推動新型產業的有效模式,打通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到產業化的全鏈條,打造校地協同發展的新樣板,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
委員和專家們表示,人才培養是系統性工程,需要統籌協調、協同發力。面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迫切需求,高校既要主動適應、超前引領,又要躬身實踐、挺膺擔當,建強自身能力,全力培養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德才兼備的卓越創新人才。
??? 改革協同 制度護航
在委員和專家們看來,當今世界,圍繞搶占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創新活動的組織方式、實踐載體、制度安排等面臨深刻變革,必須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科技體制改革和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不斷增強科技創新的廣度、深度、速度、精度。
何志敏建議,在“十五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中設專章或制定專項規劃,整合組織、教育、科技、發改、人社、財政、工信、衛健等相關部門的資源,一體部署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發展的改革措施。積極探索促進人才成長的新路徑、新模式、新機制,建立科學評價體系,促進創新資源配置的物理整合和政策實施的化學融合。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黨建研究會副會長曾一春也強調了創新人才評價機制的重要性。他認為,應加快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有針對性地分層分類探索實施長周期評價、小同行評價、國際化評價、市場化評價、動態化評價。同時,建立靈活的人才流動機制。在編制、戶籍、身份上探索靈活管理辦法,甚至可以“一地一策”“一企一策”“一事一策”“一人一策”。
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副主任、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曹雪濤在談到加快建立衛生健康領域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協同機制問題時表示,要統籌規劃各方面關鍵要素,打破部門壁壘,構建一體化平臺,促進教育與衛生、科技與臨床深度融合。
“要以系統觀念為指導,以全局視野為統籌,以聯系的觀點為牽引,實現三方面工作并肩齊進、互相促進的良好局面,為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助力健康中國建設目標的實現。”曹雪濤說。
委員和專家們一致認為,教育、科技、人才內在一致、相互支撐,要把三者有機結合起來、一體統籌推進,增強系統觀念,深化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完善科教協同育人機制,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 抓住重點 營造生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突出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對他們充分信任、放手使用、精心引導、熱忱關懷,促使更多青年拔尖人才脫穎而出。”
青年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青年科技人才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源頭活水。突出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對加快實現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圍繞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委員和專家們提出了不少好的意見建議——
“青年科技人才干事創業有其自身特點,充分激發青年科技人才積極性、創造性,需進一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構建促進青年科技人才更好發揮作用的長效工作機制。”
“深化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建立以創新能力、成果質量、實際貢獻為導向的評價機制,有助于激發青年科技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
“豐富的科研實踐載體可以充分激發青年科技人才潛能。有必要進一步推動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搭建完善的體制機制,讓創新成果更好對接社會需求。”
“應加大政策資源傾斜,增強青年科技人才參與創新成果轉化的動力,聚焦發展新質生產力需求,暢通青年科技人才參與創新成果轉化的渠道。”
……
曾一春認為,育好用好青年科技人才,必須為他們搭建舞臺、做好服務,營造良好的成長成才環境。
“應強化職業早期普惠性支持,推動各級各類人才計劃、科研項目向青年人才傾斜,前移資助端口,擴大其受益面。同時,加大青年人才住房、子女教育、醫療保健等保障力度,幫助解除其后顧之憂。”曾一春表示。
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也是委員和專家們關注的重點。大家認為,人才成長和發展,離不開創新文化土壤的滋養。只有堅持培育創新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基因,營造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良好環境,才能使崇尚科學、追求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與會委員和專家表示,面向未來,要努力構建自主自強、開放融合、充滿活力的創新生態,激發各類創新主體的激情和活力,不斷提升創新水平和能力。
(本報記者 呂巍)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