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提案辦理有成效
提案辦理有成效丨讓廣闊大地上的文化遺產活起來
▲馬蕭林委員在河南博物院宣講全國兩會精神。
“作為一名有著30多年工作經歷的‘老文博人’,我將持續慎而思之、勤而行之,圍繞文物保護和活化利用工作建言獻策,助力文物和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綻放新光彩。”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大遺址是我國文化遺產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實證中國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核心文物資源。
我國現有145處大遺址,建成開放36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西安、洛陽、鄭州、曲阜、荊州、成都6個大遺址集中分布片區。經過多年實踐,我國大遺址保護利用在科學研究、保護管理、開放利用、制度創新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更深層次、亟待解決的問題和困難,其中以大遺址保護與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運營中的土地與經費問題最為突出。
我深入全國多地考古遺址公園調研,前往相關職能部門開展座談,傾聽意見建議。調研中,我詳細整理記錄一些專家學者反映的地方國有建設土地指標緊張、土地審批程序復雜、建設資金缺口巨大等問題,并在后續工作中組織學術研討交流,集思廣益尋求解決方案。
經過醞釀打磨,我在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期間提交了《關于推動建立大遺址保護考古遺址公園集中地區協調補償機制的提案》,建議有關部門針對制約大遺址保護、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的土地問題開展系統調研,推動城鄉建設規劃與大遺址保護規劃的銜接融合,理順大遺址保護與土地利用方面的矛盾。同時,探索大遺址集中分布地區補償政策,研究制定文物工作補助資金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探索社會參與的多元投入機制。
我很快收到了來自國家文物局的提案答復函。國家文物局就大遺址保護補償政策進行了細致解讀,表示將聯合出臺優化大遺址保護規劃和用地保障機制相關政策,指導各地用好用足文物、土地政策,滿足遺址保護展示需求。
同時,全國政協專門寄發了提案辦復證書,既是對委員履職的見證與肯定,也激勵我們更加勤勉履職,將專業知識轉化為發展良策。
前不久,國家文物局辦公室、自然資源部辦公廳、農業農村部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大遺址保護規劃和用地保障的通知》,明確了推進文物保護規劃編制全覆蓋、做好文物保護規劃與國土空間規劃銜接、統籌文物保護與農業農村發展、強化用地保障等四方面任務。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不僅在于見證歷史、記錄歷史,更在于其啟迪后人、服務當下的現實意義。怎樣讓觀眾理解考古成果?如何讓考古成果活化、簡化,更好融入生活、服務人民?作為一名有著30多年工作經歷的“老文博人”,我將持續慎而思之、勤而行之,圍繞文物保護和活化利用工作建言獻策,助力文物和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綻放新光彩。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河南博物院院長 馬蕭林 本報記者 靳燕 采訪整理)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