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鄉村振興
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穩與進:引領鄉村振興成功之路的新密碼
摘要:本文立足于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命題,深刻剖析鄉村振興面臨的城鄉差距挑戰,揭示“穩中求進”辯證法的實踐智慧;通過闡釋黨的領導與守正創新的內在統一,為破解農村現代化難題提供了兼具理論深度與政策價值的研究框架。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目前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城鄉差別還沒有完全消除,城鄉貧富差距依然存在,這對于黨中央要求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構成了現實性的挑戰,正如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所指出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 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1]。面對復雜形勢,中國的鄉村振興何以能在守正與創新中行穩致遠?其深層密碼在于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的“穩”與“進”的辯證統一:以“穩”固本,以“進”破局,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書寫傳統與現代交融的振興密碼。
一、“穩”的態勢鞏固延續:筑牢鄉村振興的民生底線
“穩”是 2025 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核心關鍵詞,更是鄉村振興的壓艙石。面對挑戰,中國共產黨始終鞏固延續“穩”的態勢,通過政策連續性、糧食安全和社會治理協同發力,為鄉村振興構筑堅實底座。
(一)穩政策: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不發生規模性返貧
為實現共同富裕,中國共產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從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到政府工作報告,中國共產黨均堅持以“三保障”和飲水安全為核心保障成果,強化對易地搬遷群眾的后續幫扶和動態監測,從而確保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高效運轉。同時,經濟推動就業攻堅行動,穩定脫貧人口的務工規模;分類施策,推進幫扶產業升級;全面清查脫貧攻堅國家投入形成資產,建立統一的資產登記管理臺賬,健全全鏈條監管;支持盤活低效閑置資源,實現扶貧資產可持續賦能鄉村振興。實踐表明,唯有保持政策定力、強化動態監測、激發內生動力,方能以政策之“穩”守牢底線,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筑牢堅實底座。
(二)穩產能: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端牢中國飯碗
“我國有14億多人口,糧食安全必須靠我們自己保證,中國人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2]2024年,我國糧食年產量首次邁上1.4萬億斤新臺階,每畝產量比上年增加 5.1公斤 [3];守護黑土“生命線”“加速跑”治理鹽堿地等工程開創土地利用新模式;同時,我們設定了耕地保護紅線、實施占補平衡管理,把穩產保供作為糧食安全目標之一;實施退化耕地治理與撂荒地復墾;壓緊壓實做好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工作,不斷筑牢大國糧倉根基。可見,以“穩產”應“變量”,是嚴守糧食安全生產的基本盤。
(三)穩治理:健全基層治理,構建和諧鄉村
鄉村振興既要經濟發展,也要社會治理穩步發力,而“三治融合”體系,搭建了鄉村治理和基層矛盾化解的新范式。這一體系必須依托黨建引領,以黨組織為軸心,通過自治、法治、德治協同聯動,催生群眾自治的參與熱情,從源頭上減少鄉村矛盾產生;法治框架為鄉村權益糾紛提供制度性解決方案;德治實踐則通過道德教化重構鄉村信任紐帶,推動情、理、法的有機統一。鄉村基層治理的完善,形成了主體多元、手段復合的矛盾化解網絡,在剛柔相濟中實現了社會共識的螺旋式升華,彰顯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獨特優勢。
二、“進”的步伐堅實有力:創新驅動與產業重構的雙向賦能
如果說“穩”是守底線,那么“進”就是謀突破。面對傳統農業中的深層次矛盾,中國以改革創新為引擎,推動科技賦能、制度突破、產業升級“三輪驅動”,開辟鄉村振興新境界。
(一)進科技:助推發展新質生產力,重塑鄉村產業形態。
2025 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標志著農業生產方式正在經歷革命性變革。習近平指出:“推進農業 科技力量協同攻關。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 [4] 在山東壽光,通過數字手段,近5年農產品直播銷售額年均增長50%以上。[5] 在海南三亞,應用“防蟲網 +”集成技術,讓豇豆住進“紗帳”,使得主要害蟲減少70%,產量增加20%。[6] 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不斷取得突破,實現從“靠天吃飯”到“向科技要糧”的轉變,生動詮釋了新質生產力在鄉村的培育發展。
(二)進制度: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釋放要素潛力
改革是釋放生產要素活力的關鍵一招。在鄉村振興中,宅基地改革成功實現了“三權分置”,這一頂層設計實質性地化解了農民的焦慮,夯實了鄉村振興的社會心理基礎。與此同時,為破解“基層財政困局”,黨中央進行財政改革,擴大對地方轉移支付規模, 用于建設縣域基礎設施和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制度創新的“破冰之舉”,讓土地、資金、人才等要素真正“活起來”“流起來”。
(三)進產業:推動三產融合,拓寬增收渠道
在鄉村振興中,產業發展是關鍵環節。從蘋果產業已成為延安的主導產業, 到貴州計劃將“村超”打造成體育文化旅游目的地,中國鄉村正在打破“種養賣原料”的傳統路徑。2023年,農產品電商銷售額超過7300億元。[7]2024年,全國休閑農業營收達到近9000億元。[8]以上案例表明,只有推動產業發展,增加鄉村增值收益,才能推動農業現代化。
三、穩中求進、以進促穩:譜寫鄉村振興的時代新篇章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我們將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守正創新、先立后破,系統集成、協同配合,充實完善政策工具箱,根據形勢變化動態調整政策,提高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在鄉村振興中,“穩”與“進”絕非割裂對立的,而是辯證統一、動態平衡、相得益彰的。
(一)縣域經濟:城鄉協同的樞紐節點
縣域經濟是中國經濟的“神經末梢”,歷經多元化到一元化再到開放后的崛起,如今已成為城鄉要素交匯的戰略支點和城鄉融合的紐帶。目前,我國的縣域經濟呈現東西分化,東部縣域以工業和服務業主導,中西部依賴農業與文旅,面臨同質化、人才短缺和生態約束等挑戰。在鄉村振興的“穩”與“進”結合中, 縣域經濟的未來潛力聚焦在數字經濟下沉、綠色轉型、特色產業培育、城鄉融合及治理升級等方面,依托政策紅利和科技賦能,正從“被動承接”轉向“主動創新”,成為共同富裕的關鍵支點。
(二)綠色發展:生態與經濟的雙贏之路
現代科技賦能鄉村振興必然走出一條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特色道路。譬如廣泛利用物聯網技術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減少資源消耗;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打造沉浸式生態旅游項目,實現生態和增收雙贏;推動低碳技術加速落地;等等。浙江麗水的生態價值轉化、山東壽光的零碳大棚等實踐,成為鄉村綠色發展的樣板;秸稈和光伏的綜合運用,更是推動了鄉村能源革命;民宿和各種鄉村賽事的蓬勃發展,也激活了鄉村經濟。生態紅利釋放了經濟活力,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動能,鄉村振興既守牢了生態底線,又開辟了增收新路。
(三)文化賦能:傳統與現代的交響共鳴
“推進農村現代化,不僅物質生活要富裕, 精神生活也要富足。”[9]文化是鄉村振興的核心動能,通過“非遺活化、文旅融合、認同重塑”三重路徑,鄉村文化持續釋放發展潛力。近年來,非遺技藝轉化催生“匠人經濟”、利用傳統建筑打造特色民宿集群、沉浸式文旅體驗重構鄉村敘事、鄉賢文化凝聚群眾共識等實踐,凸顯鄉村文化地位。未來,隨著“文化 + 科技”“文化 + 生態”深度融合,鄉村將加速向價值高地躍遷,文化產業規模將實現新突破,將進一步推進廣大農村人民對中國共產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的認同,增強廣大人民的文化自信。
結語
“穩”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根基,關乎億萬農民的生計與希望;“進”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動能,承載著農業高質量發展的使命。在“穩”與“進”的辯證統一中,中國鄉村正走出一條兼顧效率與公平、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全球的振興之路。這條道路,不僅彰顯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更為全球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作者單位:南昌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課題項目:2024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習近平文化思想對中華文化主體性建構的原創性貢獻研究”(項目編號:24BKS040);2020年江西社會科學基金思政專項課題“馬克思主義主體性思想研究”(項目編號:20SZ25)]
作者:宋香慶;張俊梅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鄉村振興;共同富裕
所在單位:南昌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參考文獻
[6]吳孔明.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農業發展[J].求是,2024(23):56-61.
[9]習近平.加快建設農業強國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J].求是,2023(6):4-17.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1).
[2]堅持改革創新求真務實 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湖南篇章[N].人民日報,2024-03-22(1).
[3]我國糧食年產量首次邁上1.4萬億斤新臺階[N].人民日報,2024-12-14(1).
[7]農業發展闊步前行 現代農業譜寫新篇[N].光明日報,2024-09-11(4).
[8]去年休閑農業營業收入近9000億元[N].人民日報,2025-03-26(7).
[4]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EB/OL].(2025-02-23)[2025-04-18].https://www.gov.cn/zhengce/202502/content_7005158.htm.
[5]壽光市人民政府.數字賦能“蔬”寫強農新篇章[EB/OL].(2024-11-26)[2025-04-18].https://www.shouguang.gov.cn/news/zhxw/202411/t20241126_6444743.html.
編輯: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