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委員評論
如何看待“離線休息權”
近日,“微信是否會上線已讀功能”這一話題引發網友熱議。與此同時,公眾圍繞“離線休息權”的探討也再度升溫。一些網友認為,在數字浪潮奔涌的當下,隱形加班逐漸演變為一種難以掙脫的職場“新常態”。若微信開通已讀功能,難免會讓職場人無法實現離線休息,也會讓隱形加班的困境“雪上加霜”。有些網友則認為,在快節奏的職場環境中,“已讀”功能可有效提升工作效率,為團隊協作帶來更多便利。對此你如何看待?本期“觀潮”聽聽大家的想法。(本期主持 方慧)
數字時代需要高效溝通工具
在信息爆炸的數字社會,社交軟件已從單純的溝通工具演變為生產生活的基礎設施。開通“已讀”功能可有效提升信息傳遞的確定性和效率,讓緊急的工作能夠得到及時的解決。
“已讀”功能可以減少溝通中的不確定性。特別是在一些具有時效性的工作中,發送者往往需要確認對方是否收到信息。若沒有“已讀”提示,重要消息可能被遺漏。
其次,該功能有助于構建透明的溝通環境。將“已讀”功能作為確認對方收到信息的反饋,既可以減少接收方頻繁回復進行確認,也有助于培養責任意識。當用戶知道自己的閱讀狀態會被顯示,會更主動地處理消息,減少“已讀不回”而導致忘記重要工作的現象。
當然,平臺也應尊重用戶隱私權,允許個人設置“免打擾”模式或選擇性關閉該功能,讓用戶能夠自主掌控自己的“離線休息權”。(本報記者 張家銘)
別讓效率的蜜糖變成幸福的砒霜
大家都關注“離線休息權”這個話題,是因為我們內心都認同:在追求效率的同時,更應守護人的情感需求和生活品質。
效率的提升,本應是為人類創造更美好的生活,可現實卻走向了反面。數字工具讓“隨時待命”成為常態,當工作無節制地侵占生活,人的幸福感與創造力也逐漸被消耗。因此,必須為這種無序的工作狀態畫上休止符。
保障“離線休息權”的本質并不在于社交通信軟件是否帶有“已讀”功能,而是要在企業效益和勞動者充分休息間找到平衡,讓離線休息成為雙方的共識。(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石巖街道辦事處 苗云輝)
拒絕隱形加班
即時通信軟件顯示“已讀”的功能,讓工作與生活的邊界變得模糊不清。打工人仿佛被無形的線緊緊拴住,本該屬于休息的時間被各類工作消息所困擾。長期的“在線”狀態,讓打工人身心俱疲,健康亮起紅燈,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頻發,過勞死等悲劇也時有發生。
從本質上說,離線休息權是一項能夠讓勞動關系雙方雙贏的勞動者權利。對于勞動者而言,它意味著在下班后可以真正脫離工作狀態,即便有工作消息打擾,也不用擔心因為已讀而需要臨時加班,能夠享受個人和家庭生活,提升生活質量,從而對于用工單位來說,沒有“已讀”功能也不必擔心工作效率下降,充分保障勞動者的離線休息權,才能讓員工以更好的狀態投入工作。(濟寧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助教 劉 瀟)
用法律打破勞動者“休而不息”的困境
隨著遠程辦公普及,部分企業通過數字工具變相延長工作時間,多數勞動者陷入“休而不息”的困境。
讓離線休息權入法則,可通過法律強制力約束企業行為,保障勞動者權益。在全國首例“隱形加班案”中,勞動者李某通過微信等社交軟件與客戶溝通、匯報工作成果,被法院認定為加班并獲加班費。該案的判決創造性地提出“提供工作實質性”和“占用時間明顯性”原則,為離線休息權司法適用提供參考。(自由職業者 馮 田)
編輯: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