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委員評論
以“智”謀“治” 為社會治理賦能
“喂,您好,我的車剛剛發生了碰撞事故。”
“是否有人員受傷?請描述具體情況,并把攝像頭對準碰撞位置……”從當事人視頻報警,到視頻遠程勘查采集信息,再到認定事故責任,無錫市“e路通”交通事故處理服務中心的接線交警用了約5分鐘的時間,就遠程處理完畢一起輕微交通事故,避免了引發交通擁堵和二次事故。
據了解,無錫“e路通”交通事故處理服務平臺集“e定責、e救援、e調解、e理賠、e事通、e宣教”六大場景于一體,通過“云上辦”實現了1分鐘視頻連線、3分鐘快撤現場、5分鐘事故認定。“目前日均視頻遠程處理交通事故800余起,占市區輕微交通事故總量的80.4%,群眾滿意率99.93%。”相關工作人員介紹。
“社會治理正經歷從傳統模式向智慧化轉型的深刻變革,‘e路通’這一創新平臺,構建起精準高效的智慧治理體系,為破解基層治理痛點、提升公共服務效能提供了可復制的方案。”全國政協委員舒勇表示。
在數字化浪潮不斷奔騰的當下,數字化、智能化為社會治理賦能,讓社會治理不斷向“善治”邁進。“如今我們站在越來越復雜的社會治理環境中,各種不確定性似乎成為常態,極端事件時有發生,給社會治理帶來巨大挑戰。因此,要重視人工智能對未來社會治理的巨大影響,要積極構建具有自我進化能力的社會治理體系,不斷提高社會治理效能。”舒勇說。
在舒勇看來,人工智能可讓社會治理系統具備多維感知的能力,讓治理體系突破傳統治理的信息盲區,形成覆蓋物理空間、社會關系、文化心理的全域認知圖譜。“需要注意的是,要創造性應用人工智能,讓社會治理創新不能只停留在‘技術賦能’的初級形態,要邁向‘科技-文化’協同進化的高級階段。”
“真正的‘善治’從不在技術堆砌中誕生,而是在數據流動中守護公平正義,在算法迭代中彰顯人文關懷,在萬物互聯中重構社會信任。”舒勇進一步解釋道,要在智能系統與文化基因的持續對話中,孕育出既具備精密“算力”又富有溫暖“心力”的治理生態,在效率與公平、秩序與活力、傳承與創新之間找到動態平衡的黃金支點,最終讓先進的科學技術能夠全方位為社會治理服務,讓社會治理既科學又有溫度。(本報記者 方慧)
編輯: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