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委員履職故事
胡林海:新農人的興農事
胡林海(中)在田間調研良種繁育。(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胡林海:安徽省蚌埠市政協委員、蚌埠市農學會副會長、蚌埠市科協常委、安徽省金海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個人、安徽省勞動模范、蚌埠市十佳科技特派員等稱號。
“農業生產是與氣候、土壤等環境最為密切的產業,一粒種子在不同地區的表現都不盡相同。”
這是和種子打了幾十年交道的胡林海得出的真切體會,在他眼中,糧食豐收的關鍵在于良種與良法的結合,而良種無疑是基礎。
幾十年來,秉承著“科技興農,種子先行”的理念,胡林海專注于新品種選育、種子生產加工銷售,創辦了種業公司,成立了種植專業合作社。如今,這位帶動周邊農戶增收致富的新農人,正在振興種業的道路上繼續前行,他的諸多興農之想,漸漸落地成事。
擦亮農業“芯片”的新農人
18歲高考落榜后,胡林海并未氣餒,而是從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種子公司雜交稻制種技術員做起,一步一個腳印,幾經沉浮,在2006年自主創業成立了安徽省金海種業有限公司。2013年,他創新公司運營模式,成立蚌埠市粳糯種植專業合作社,采用“基地﹢合作社﹢企業”運營模式,流轉土地近萬畝,建立種子“育繁推一體化”企業。
每到金秋時節,位于蚌埠市馬城鎮南湖村的安徽省金海種業有限公司試驗田里,金燦燦的稻穗鋪滿田野、隨風搖曳,“甬優”系列水稻品種在這里扎根,聯合收割機在金色的麥田里打開了一道口子。一個忙碌的身影在水稻田里來回穿梭,測產、取樣,他就是胡林海。
種子作為農業的“芯片”,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石。胡林海深知種子于國于民的重要性,他常說:“我們新農人必須用心用情擦亮農業‘芯片’,培育出更多的優質稻種,增加糧食產能。”
做水稻育種幾年來,胡林海帶領團隊與安徽水稻研究所、江蘇水稻研究所、湖南農大水稻研究所、安徽科技學院多家科研院所合作,開展分子育種技術,改良水稻的抗病、抗倒性、抗除草劑能力等性狀。利用小麥、小黑麥、華山新麥草、青稞麥等種質資源,通過常規雜交、化學誘變、生物技術、基因編輯等技術創制新的小麥種質資源,克隆一系列與小麥品質、產量、抗逆相關的功能基因,選育出以“安科168”為代表的優秀后代小麥新品系,創新提出沿淮弱筋小麥栽培綜合控制技術,示范推廣綠色高產高效技術模式。他和團隊還承擔了安徽省科技廳沿淮粳糯稻和雜交稻新品種選育與推廣項目,與安徽農科院、禹會區人民政府共同成立了安徽省沿淮水稻研發中心,培育出多個優質稻種。
在這位新農人的身上,始終保持著農民吃苦耐勞、勇于創新的本色。通過實施良種良法相配套、農機農藝相結合,胡林海推廣應用種肥同播、側身施肥等機械化操作和水稻大缽育秧、秸稈深翻還田等一系列技術,使當地農戶畝均單產增產10%以上,畝均增效280元。令他深感驕傲的是:“2022年起,在淮北市烈山區承包耕地4000畝,推行旱改水工程,顯著提高了畝均效益,改寫了淮北市無大面積種植水稻的歷史。”
履行委員職責的興農人
“要帶著對‘三農’的思考和感情履職。”胡林海說。
胡林海對農民和農村有著赤誠樸素的熱愛,對農業農村如何發展、農民如何增收更有著深入的思考。身為政協委員,他時刻不忘政協委員的政治身份和責任擔當,將興農的想法融入履職實踐當中。每年,他都積極參加政協會議,多次參與市政協組織的考察調研活動。由于政協調研多是圍繞種業發展和糧食安全這些與土地息息相關的議題開展,一年里他有一半時間是在田間地頭度過。
正如農業耕種一樣,多件高質量提案也正是在調研的深耕之中逐一產生。市政協十五屆一次會議期間,胡林海提交的大會發言《推進蚌埠種業現代化 打造蚌埠品牌良種的建議》被轉化為市政協提案,其中多項建議也被相關部門采納;十五屆三次會議期間,他提交的《關于持續支持種業振興 打造皖北種業強市的提案》被列為市領導領銜督辦的重點提案,所提意見建議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采納和落實,提案還被評為優秀提案;十五屆四次會議期間,他提交的《關于圍繞“農業強市”做大做強蚌埠種業的提案》被列為市政協重點提案……
廣袤土地上,眼望著種子經風雨洗禮后的綠色繁茂,胡林海更加堅定依靠腳下的土地生長力,也更加向往收獲季的豐饒:“我將繼續發揮自身與廣大農民聯系廣泛、接觸密切的優勢,專注于種業振興,積極履行政協委員的職責和使命,不斷擦亮農業的‘芯片’。”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