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世界讀書日·委員話閱讀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顧犇:讀書、職業與人生
作為圖書館員,從喜歡閱讀開始,然后和書打了一輩子的交道,熟悉書籍的外表、內容、制作流程、閱讀和推廣、保存和服務等環節。讀書改變了我的人生,我也改變了圖書管理的一些方面。
我從小就喜歡讀書,也喜歡學習各種外語。到了大學,雖然讀理工科,更是博覽群書,一發而不可收,越來越廣,涉及人文社科各個領域。到了圖書館,當然主要是圖書館工作,沒有時間大量讀書,只好利用晚上時間,不是讀書,就是寫作,經常到深夜。
愛因斯坦一直是我最崇拜的科學家,不僅是因為他做出了偉大的成就,還因為他不是偏才,而是全才,并且關注各種社會問題。除了讀他的相對論等著作,我也讀過他的文集。他在《我的世界觀》里談道:“要追究一個人自己或一切生物生存的意義或目的……我從來不把安逸和享樂看作生活目的本身……照亮我的道路,是善、美和真。”這些話一直鼓舞著我不斷進取。
庫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不僅使我從全新的角度來看科學發展中的規律,還啟發我從不同方面來看世界。他提出的“范式”的概念,對當今圖書館學也有很大的影響。
我還閱讀過大量中國經典,為祖國的優秀傳統文化而自豪,在業余時間也做海外中國問題研究。我寫過有關《論語》在海外傳播的文章,引起了學界重視。最近,我還參與編寫海外中國研究書目和年鑒,在語言、專業、學術的結合方面發揮了獨特的作用。
讀書有助于我熱愛的學術翻譯工作。我翻譯了歷史、哲學、音樂學、圖書館學等領域的學術著作,不僅靠語言能力,也因為我博覽群書,才能勝任這樣的工作。
讀書多了,自然就喜歡寫作。我出版了20多本圖書,除了專業領域里的專著和學術譯著以外,我還出版了4本與讀書相關的隨筆集——《書山蠹語》《書人樂緣》《書蠹精語》《書蠹卅載》,涉及工作體會、讀書心得、業內故事等方面,也有本人30年從業的總結。
學習圖書館專業知識,業務工作也得心應手,于是就經常有參加國際會議的機會,少不了旅行。旅途中隨身帶一本書,飛機上讀了睡,睡了讀,一點都不覺得無聊,十幾個乃至二十幾個小時一下子就過去了。而旅途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例如不同文化的差異,不同地區古代文明的形成等,都需要圖書來解疑釋惑。
我們時常看到人們用手機閱讀。手機閱讀與紙本閱讀是有區別的,一方面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人民群眾對閱讀有需求;另一方面我們更應該鼓勵深層次的閱讀,幫助讀者形成系統性知識,有利于科技創新。
讀書的收獲是無形的。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行萬里路的基礎是讀書,反過來,行萬里路又促使自己讀更多的書。讀書拓寬視野,應該對人生理解得更為透徹,感覺比別人多活了幾輩子。能把讀書作為自己的愛好,成為自己的職業,這也是我人生道路的自然選擇。
(作者顧犇系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國家圖書館研究館員)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