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經濟大省挑大梁背后的政協力量
經濟大省挑大梁背后的政協力量丨聚焦“省之要事”抓重點 助力經濟大省挑大梁
——四川省政協持續助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
3月10日,2025年四川省科技工作會議提出,要將抓好“兩個100”(布局100個“從1到10”的重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實施100個“從10到100”的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作為一項重要的牽引性工作,體系化推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為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西部地區創新高地注入核心動能。
時隔不久,四川省科學技術廳等8部門聯合發布《四川省科技企業創新積分制工作實施方案》,明確到2027年完成3萬家科技型企業積分評價,推動科技企業貸款余額突破6000億元,直接融資達到500億元。
一條條重磅消息接踵而至,讓長期關注全省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的省政協委員們備受鼓舞。
助力“科技創新” 委員履職效果好
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考察時指出:“以科技創新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是大勢所趨,也是高質量發展的迫切要求,必須依靠創新特別是科技創新實現動力變革和動能轉換。”
四川在全國科技創新版圖中具有重要地位。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關系新質生產力發展,關系中國式現代化全局。
“過去一年,四川省科技戰線大力推進前沿科技攻堅突破,涌現了一批有行業影響力、產業支撐力的重大成果,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取得積極成效。”四川省政協科技委主任沈光明介紹,在中共四川省委領導下,西部(成都)科學城、中國(綿陽)科技城、成渝(興隆湖)綜合性科學中心建設全面提速,德陽高端裝備科技城成型起勢。國家實驗室永久園區建成投用,28個全國重點實驗室通過重組,4個國家創新中心持續產出重大成果。同時,大力實施6個重大科技專項,推進人工智能“一號創新工程”,啟動建設“1﹢N”中試研發體系,深入實施“聚源興川”行動,一大批重大成果在川轉化。截至目前,全省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82萬家,規上高新技術產業營業收入突破2萬億元、占規上工業比重提高至40.9%。
“這一亮眼成績單的背后,也離不開廣大政協委員貢獻的智慧和力量。”沈光明說,自換屆以來,四川省政協黨組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省政協科技委精心組織相關界別委員聚焦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科技自立自強主線積極履職盡責。實踐中,委員們以“產學研深度融合”“探索建立委員履職實踐基地”為牽引,結合“同心共建現代化四川”專項行動、“有事來協商”工作和“學習新思想、踐行新使命、奮進新征程”主題讀書活動,創新運用“課題制﹢項目制”“科創微論壇”等機制和方法,積極助推黨中央、省委關于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的系列決策部署落地落實,擦亮了“協同優化科技服務體系,促進科技成果創造運用”工作品牌。
建好“實踐基地” 委員履職有活力
位于四川北部的綿陽市,是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建設的中國唯一科技城,科教實力雄厚、人才資源富集、創新動能澎湃,肩負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技創新先行區的國家使命、建成四川省域經濟副中心的時代重任。
為深入探索新時代人民政協履職新途徑,創新委員聯系界別群眾新載體,四川省政協科技委于2023年11月在綿陽科技城建立了“政協委員聯系界別群眾實踐基地”(以下簡稱實踐基地),逐步將其打造成為聯系界別群眾的特色品牌、凝聚共識的重要陣地、收集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
如何發揮好界別特色,更好助力中國(綿陽)科技城高質量發展?
2024年3月,150余位政協委員、專家、企業家齊聚綿陽,依托實踐基地開展“政協委員走進中國(綿陽)科技城”系列活動。在兩天的會期內,委員、專家、企業家們走進中國(綿陽)科技城創新館、“云上兩城”、生態節能環保低碳產業技術研究院、長虹智能制造產業園、埃克森新能源(綿陽)電池產業園等地進行調研,召開項目對接洽談會和建言獻策座談會。針對中國(綿陽)科技城存在的短板和問題,委員們結合自身專業優勢,提出了夯實科技金融數字底座、大力開展建圈強鏈行動、對成果轉化的新產品應用推廣實行先行先試的扶持政策等建議。會后,省政協科技委根據委員建議整理形成的專題報告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為后續相關政策的出臺提供了有益參考。
據統計,自實踐基地建立以來,委員們已形成多篇高質量集體和個人提案、社情民意信息、大會發言,累計報送社情民意信息21篇,《推動“生物@航天”融合發展,助力航天新技術成果轉化》等85件提案提交省直部門辦理。
提升經濟發展“含新量” 委員履職有目標
今年四川省政府工作報告在科技領域提出了強化基礎研究投入、未來產業培育與新興領域布局、優化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生態等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政策舉措。
如何進一步提升經濟發展“含新量”?在今年四川省政協全會期間,來自民建界的陳朗委員站上大會講臺,就如何推進川中渝西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談起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要抓住政策窗口期,共同爭取國家在川中渝西地區優先布局生成一批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支持國省科研院校、中央和省屬大型企業設立分院和新型研發機構。構建“創新策源﹢成果轉化”協同創新模式,鼓勵領軍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開展關鍵共性技術攻關,解決一批“卡脖子”難題,形成“龍頭企業拉動、配套企業跟進、集群創新發展”的共生格局,盡快補齊川中渝西區域科技創新能力較弱、高端產業和創新驅動型企業不多的短板弱項。
四川省政協常委、宜賓市政協主席謝杰聚焦制造強省建設,為將川南地區加快打造成國家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提交提案。他認為,經過多年的潛心耕耘,川南地區在打造先進制造業集群方面已厚積成勢。建議加大力度支持在川南地區建設全球一流的動力電池生產基地和中國儲能產業新高地,加快打造全國重要的裝備制造產業集群;推進生物基纖維、高性能纖維紡織產業、晶硅光伏產業規模化綠色發展,加快打造國內領先的先進材料產業集群;發揮全國優質頁巖氣資源富集地優勢,加快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能源化工產業集群;深度融入成渝地區電子信息全產業鏈,重點發展智能終端、新型顯示等產業,加快打造成渝地區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
委員們的真知灼見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的高度重視,相關意見已轉交相關部門進行研究。
聚焦“省之大事” 委員履職有目標
全國兩會結束后,中共四川省委隨即召開常委會(擴大)會議,專題傳達學習全國兩會精神,研究貫徹落實意見。會議提出,要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的重要要求,聚焦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做大做強現代化產業體系支撐,推動工業興省、制造強省建設取得新成效。
次日,在四川省政協黨組(擴大)會議上,省政協主席田向利就如何更好助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實現科技強省戰略目標作出安排部署:要在建強用好高能級創新平臺、推進科技產業高水平融合、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營造高品質創新生態等方面深調研、建真言、謀良策。
記者從剛剛結束的四川省政協科技委員會全體會議上獲悉,今年,省政協將圍繞“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培育壯大民營科技領軍企業”“深化職務科技成果權屬制度改革”等重點課題展開調研協商。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發展,技術加速創新,日益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速度之快、輻射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來自科技界的委員們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大家紛紛表示,將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和黨中央、省委關于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的系列決策部署,積極主動參與到“同心共建現代化四川”專項行動中,聚焦“省之要事”,廣泛深入調研,務實議政建言,為助力經濟大省挑大梁貢獻政協智慧和力量。(本報記者 韓冬)
編輯: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