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為首都高質量發展 貢獻政協力量>要聞
北京市政協“今雨書院”2025年系列文化講座啟動——首場講座聚焦北京話和老北京禮儀
4月,北京中山公園的郁金香開得正艷,賞花者絡繹不絕。16日上午,在中山公園中山堂,伴隨著笛子重奏《京調》,“今雨書院”2025年系列文化講座啟動。北京市政協副主席張家明出席并講話。
隨后,著名京味作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京味兒小說語言”第四代傳承人、北京讀書形象大使劉一達走上講臺,以“北京話和老北京禮儀”為題開講。
“北京話不是普通話,更不是‘怯勺’的胡同串子話,它是有歷史、有講究、有韻味的語言活化石。”劉一達一開場便厘清概念,指出北京話形成于元明清三代的文化交融,既有胡同里的俚俗鮮活,也有官話的典雅規范。
“豆汁兒”“道乏”“虛禮”“使聲兒”……主講人通過一個個鮮活事例講述了北京話的起源、特點、應用,北京有哪些老禮兒、老規矩,怎么樣待人接物,如何把握與人交往的各種禮數,這些都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一個半小時的講座,主講人帶領聽眾解碼了北京話與老北京規矩中的文化基因,大家聽得津津有味。
“北京話的‘貧’是幽默,規矩的‘嚴’是溫情,它們共同構成了北京人的‘精氣神’。保護這些文化,就是保護我們的身份標識。”
“我們既要做文化遺產的‘守望者’,更要做傳統智慧的‘轉譯者’——讓‘局氣’‘厚道’成為新時代的精神品格,讓‘守禮’‘重情’融入現代生活的價值共識。唯有如此,才能讓鄉音永不褪色,讓老規矩中的智慧照亮未來,在文化傳承中書寫政協委員的使命擔當。”
“原來每天說的話、家里的‘講究’,都是刻在血脈里的文化密碼。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北京中學生,我們可以從遵守家里的‘小規矩’做起,讓老北京的文化基因,在我們這一代的言行中繼續流淌。”
這堂春日里的京味兒課,讓聽眾們都聽到了文化傳承的跫音。
張家明說,“今雨書院”系列文化講座為各界更好了解北京的歷史文化、委員建言資政和廣泛凝聚社會共識搭建了平臺,在助推中軸線申遺保護,推動形成共建共享首都優秀文化的新局面,打造和擦亮北京歷史文化金名片發揮了積極作用。要把“今雨書院”打造成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委員讀書活動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陣地,通過系列文化講座,繼續讓“書香政協”進一步引領“書香社會”建設,助力做好首都文化這篇大文章;進一步講好北京獨樹一幟的古都文化、紅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創新文化,闡釋好北京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用文化的力量廣泛凝聚共識,吸引更多的委員和社會各界群眾來共同學習和感悟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共同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市政協副秘書長錢衛主持。市政協專委會有關負責同志,部分市政協、東城區和西城區政協委員,民革黨員、“模擬政協”師生代表和市政協機關干部等100余人現場參加。講座還通過北京市政協履職平臺進行了同步直播。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