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春秋>奇聞軼事
孟憲民主辦《地質學報》
1952年,“中國地質學會志”的英文刊名被改為“地質學報”四個漢字。主持這本著名中國地質學術期刊改名的人是新任編輯委員會主任孟憲民,這次更名預示著這本學術刊物的新生。
孟憲民早在1938年便與學術期刊結下不解之緣。從《地質論評》到《中國地質學會志》,他深諳學術話語權的分量。他力主中文刊物的決定并非一時興起——早年麻省理工學院的留學經(jīng)歷使他深諳學術話語權的重要性。為此,他保留英文目錄摘要,并在首期將謝家榮的礦床學成果譯介至國際學界,架起中外學術橋梁。
翻開1952年的首卷《地質學報》,12人編委會云集黃汲清、程裕淇等地質大家。孟憲民創(chuàng)新編輯機制,統(tǒng)籌多領域研究成果,確保從傳統(tǒng)地層學到構造地質學皆有呈現(xiàn)。據(jù)其助手回憶,他審稿時常說:優(yōu)秀的論文一定要兼具學術價值和實踐意義。
隨著期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孟憲民持續(xù)推動學術前沿探索。20世紀60年代的《地質學報》率先系統(tǒng)介紹古地磁學、深海鉆探學,甚至刊載板塊構造學說譯文。1963年編委會進一步擴充,吸納多學科領軍學者。年過花甲的他仍堅持與年輕學者探討板塊構造學說。這種開放姿態(tài)使《地質學報》發(fā)行量顯著增長,成為國際學界了解中國地質研究的重要窗口。
2022年,慶祝中國地質學會成立100周年暨《中國地質學會志》創(chuàng)刊100周年紀念??媸?,封面正中的孟憲民照片目光依然灼灼。正如他生前所言:“學術刊物的厚度,丈量著一個學科的成熟度?!保ㄖ苄牵?/p>
編輯: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