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社會聚焦
一位孤獨癥患兒媽媽的堅守之路
“你家孩子挺典型,還蠻嚴重的。”10年前,安徽合肥的胡曉花從醫生的診斷結果中,第一次聽到“孤獨癥”。那一年她34歲,兒子謙謙4歲。
從兒子確診那一刻起,胡曉花便開始每天搜尋有關孤獨癥的資料并參加相關培訓,還為謙謙挑選了一家康復干預機構,但收效甚微。
到了孩子要入園的年紀,可謙謙的特殊情況,經常讓幼兒園老師們束手無策。
隨即胡曉花決定辭職,并堅持前往外地的孤獨癥康復機構學習,回來后再為老師進行相關科普培訓。
“幼兒園畢業后,我面臨更大的難題。”胡曉花無奈地說,當時全納教育尚未在中部地區普及,她聯系了多所公立小學都以失敗告終,最后多方求助,才被一所私立小學錄取。
上小學時,謙謙已經7歲,卻無法正常語言交流。很多時候,他會躺在地上撕書本,沿著桌椅之間的空隙爬行,有時直愣愣地盯著桌腿,許久不動。
每當遇到這種情況,班主任都耐心地和其他同學解釋:“謙謙情況特殊,大家多理解一下。”然而,仍然有兩個孩子因此轉學,這是班主任很久之后才告訴胡曉花的。
胡曉花知道,謙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她想做更多的事情。
2016年,胡曉花再次前往廣州,參加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會組織的海洋天堂培訓項目。回合肥后,注冊了春雨心智障礙者家長支援中心,為孤獨癥家長提供咨詢服務。
作為主要負責人,胡曉花除去幫家長減壓,如何爭取讓孩子正常融入社會,是她心中難以割舍的念頭。在“春雨”開展的任何一場活動,都始終踐行一個準則:每位孩子,必須配備一個志愿者。為此,胡曉花曾多次前往合肥地區的高校,向那些愿意提供愛心的學生們尋求幫助。
從組建足球隊、籃球隊,再到開展繪畫班,數年時間,事事巨細。胡曉花堅信孩子更需要與普通人相處:“我們的孩子不是只能去康復機構,他們要去足球場上踢足球,籃球館里打籃球。”
這些年來,“春雨”先后幫助過900多個家庭。但胡曉花并沒有感到輕松:“很多孩子都已經20歲左右,面臨著最緊迫的就業問題,我曾經嘗試過聯合企業、尋找工廠,都沒有成功……”
胡曉花對此感到非常無奈。這,也是她未來要致力推動解決的問題。(記者 舒迪)
編輯: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