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聚焦
穩增長促轉型 中國經濟乘風破浪正當時
——全國政協委員暢談經濟大省應如何夯實高質量發展“硬支撐”
經濟大省是穩住全國經濟基本盤的“壓艙石”與“頂梁柱”,是觀察中國經濟新動能的“指南針”與“風向標”。
從2022年7月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到2023年和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多個中央會議都對支持經濟大省勇挑大梁作出部署。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發表重要講話,深刻闡明經濟大省挑大梁必須把握好四個著力點——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上打頭陣,在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上勇爭先,在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上走在前,在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這為經濟大省進一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全國發展大局作出更大貢獻,指明方向。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2024年,廣東、江蘇、浙江等GDP排名前十省份,以占全國近兩成的面積,貢獻全國超六成的GDP,直接關系著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盤。作為經濟大省,在“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應該如何挑起大梁?如何在“中國答卷”上展現經濟大省的作為與擔當?本報記者分別約訪了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南京市政協主席、黨組書記王立平;全國政協常委、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全國政協委員、南方科技大學副校長金李。
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
為全國經濟增長提供支撐
記者:當前正值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經濟大省需要打頭陣、勇爭先、走在前、作示范。今年全國兩會更是將其作為重中之重,應如何理解“經濟大省挑大梁”?
王立平:“經濟大省挑大梁”,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賦予經濟大省的重大責任和殷切厚望,既有著眼中國式現代化戰略部署、應對百年變局下各種風險挑戰的長遠考慮,也是經濟大省發揮比較優勢、加快轉型升級、支撐全國高質量發展的應有擔當和內在必然。從經濟規??矗K等GDP排名前十省份貢獻全國超六成的GDP;從經濟增速看,去年這十省份有7個跑贏全國5%的平均增速,在全國經濟發展中舉足輕重,“挑大梁”責無旁貸。
金李:從經濟結構看,經濟大省是國家經濟的支柱,憑借龐大的經濟體量、完整的產業鏈和強大的資源聚集能力,成為推動全局發展的關鍵。它們通過規模效應降低成本,并像“輻射源”一樣,將技術、資金、人才等擴散到周邊地區,形成以中心城市帶動的良性循環,實現資源優化配置。這種模式符合市場規律,也是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區域發展看,特定階段集中資源培育重點區域,待其完成產業升級和技術積累后,再通過技術擴散和產業轉移帶動后發地區,這是縮小區域差距的有效路徑。經濟大省率先轉型形成的“創新高地”,為全國發展提供了動力。
南存輝:經濟大省在穩定宏觀經濟大盤、引領創新轉型、輻射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央會議多次對“經濟大省挑大梁”提出明確要求,既是國家對區域發展格局的頂層設計,也是經濟大省實現自身躍升的歷史機遇。新時代新征程,經濟大省不僅要成為經濟增長的“火車頭”,更需在探索高質量發展路徑上先行先試,為國家戰略提供經驗樣本。浙江作為民營經濟大省,始終將“挑大梁”的責任轉化為“地瓜經濟”的實踐,浙商企業也要在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中勇挑重擔,為“經濟大省挑大梁”注入強勁力量。
增強韌性穩住經濟大盤
為筑牢確定性探索路徑
記者: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以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入重要時期,中國經濟體量更大、形勢更復雜,此時強調“經濟大省挑大梁”有何現實意義?
金李:當前,國際環境復雜多變,國內經濟轉型進入深水區,經濟大省作為“穩定器”的作用愈發關鍵。它們既要通過自身產業韌性穩住經濟大盤,又要為全國新舊動能轉換探索可復制的轉型路徑,本質上是在不確定中筑牢確定性基礎。從發展階段規律來看,經濟大省承擔著雙重使命:既要通過技術突破和效率提升打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天花板”,又要通過財政統籌、產業聯動等機制,把發展成果轉化為區域協調的推動力,在“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之間找到動態平衡點。從治理創新的維度看,政策設計正在向“精準化”升級。給經濟大省更多改革自主權,既是用差異化政策激發地方活力,也是通過“先行先試”為國家治理現代化積累經驗,本質上是對“全國一盤棋”和“地方能動性”關系的優化重構。
王立平:經濟大省是全國經濟發展的“壓艙石”,直接關系著全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盤,作用不可替代。當前,外部環境仍然復雜嚴峻,國內經濟回升向好基礎還不穩固,“經濟大省挑大梁”,不僅意味著責任,也蘊含著機遇。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挑起大梁也是為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實現“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基礎,爭取戰略主動、創造良好條件。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進一步明確江蘇落實好“挑大梁”政治責任要把握好四個著力點,為江蘇以及南京做好各項工作提供了科學指引和根本遵循。南京市政協將主動發揮專門協商機構作用,圍繞“發揮比較優勢,以產業科技創新深度融合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挖掘消費新潛能的路徑研究”等重點協商議題,深調研、建真言、謀良策,努力為產業發展添動力增后勁、為創新轉化建通道引資源、為經營主體解難題優服務、為城市治理多協商聚合力。
南存輝:當前,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的突破正加速重構全球產業鏈,浙商企業應積極圍繞人工智能、算力基礎設施等前沿領域構建數字化底座,推動產業鏈向高端化、智能化躍遷;同時深化產學研協同,主動參與全球創新網絡,搶占新質生產力的制高點。
科學把握改革著力點
全面提升創新體系效能
記者:近日,多個經濟大省召開會議傳達全國兩會精神。經濟大省應如何把握戰略定位、發揮自身優勢,在新征程上展現新擔當新作為?
金李:一方面,經濟大省要繼續強化內生動力。創新生態的構建本質上是對知識生產與價值轉化規律的順應,通過打通“基礎研究—應用轉化—產業化”鏈條,彌補科學發現與市場需求的結構性斷層。這一過程中,需要讓市場真正成為資源配置的“指揮棒”,激發微觀主體的創新活力,形成可持續的自我強化機制。另一方面,經濟大省要促進區域協同,通過制度設計將經濟外部性內部化。對于功能互補的都市圈建設則需突破傳統行政區劃的約束,轉向以產業鏈分工和要素稟賦差異為基礎的系統競合。這種協同不是簡單的資源輸送,而是通過優化空間經濟組織結構,釋放區域比較優勢的乘數效應。
王立平:江蘇是經濟、科技、教育大省,南京是全國科技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對南京而言,重要的標志性改革就是推動深化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化改革。在實踐中找準突破口和發力點,既要解決各個領域的重點難點,又要消除三者之間的痛點堵點,以三者有序銜接、良性循環,驅動形成面向未來的創新型經濟結構和發展模式。要深刻把握一體改革的內在要求,強化系統觀念,把深化科教融匯、產教融合作為關鍵支撐,把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作為重要舉措,把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作為重中之重,加快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要在一體改革中彰顯政協作為,通過開展協商議政、民主監督、宣傳引導、搭建平臺、團結聯誼等工作,助推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切實把南京的科教人才比較優勢轉化為強勁發展態勢。
南存輝:面對全球化、數字化與綠色化的浪潮,浙江作為經濟大省一直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升級創新生態,推動“產學研用金”深度融合、資源共享和協同創新,構建更具國際競爭力的可持續創新生態;進一步深化法治化營商環境,推行“無感智辦”政務服務,強化政府首購和應用場景支持力度,培育新生代,先富促共富;深化“走出去”政策配套和構建高能級金融服務體系,為企業出海提供專項支持,助力加快邁向世界一流企業。作為新生代浙商代表之一的正泰集團,將以更大力度打造新質生產力,加強與人工智能、物聯網和大數據等新興產業和前沿科技融合,不斷培育具備綠色低碳與可持續屬性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同時深入推進全球區域化、本土化戰略,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找準定位、持續突破,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編輯:李律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