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春秋>奇聞軼事
林徽因:矢志向學唯建筑
1924年6月,林徽因與梁思成結伴前往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以下簡稱“賓大”)報考建筑系,由于錯過該校春季招生時間,只好等待秋季招生機會。其間,二人來到康奈爾大學選修相關課程,因為賓大采取學分制,只要修夠學分便可畢業,并不限定學生學習的學制年限,所以他倆希望通過在康奈爾大學選修后,能夠直接入讀賓大建筑系二年級或更高年級。
同年9月,梁思成與清華同學陳植順利在賓大建筑系注冊入學,而林徽因則因為建筑系不招收女生,只好在該校美術系注冊入學。不過,矢志向學建筑的林徽因除了出色完成美術系課程外,還選修了建筑系的絕大部分課程,并在1926年春開始擔任建筑系建筑設計助教一職(后任講師),臨畢業時系主任保羅·克瑞還竭力想把她留下來。由此可見,林徽因對建筑學的癡迷熱愛和超凡天賦。
那么,林徽因最初是如何知曉并癡迷上建筑學的呢?
對此,諸多書刊中眾說紛紜。例如,張清平女士在《林徽因》一書中說,林徽因在英國倫敦時的女房東是一位建筑師:“在與女房東的交談中,徽因知道了建筑師與蓋房子的人的區別,懂得了建筑與藝術密不可分。以這樣的眼光再去回想她在國內國外看過的廟宇和殿堂,果然就對這些建筑有了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從這時起,徽因萌生出了對未來事業的朦朧愿望。”也就是說,林徽因是從身為建筑師的英國女房東那里得知并喜歡上了建筑這門學科。
美國著名漢學家費慰梅女士在《中國建筑之魂——梁思成林徽因》一書中寫道:“多年以后他(梁思成)告訴我,徽因在倫敦有一個同學,能花好幾個小時在畫板上畫房子。徽因著迷了。她的同學在她的追問下描述了建筑這個職業?;找虍斚戮痛_定這正是她所要的事業,一種把藝術創造和人的日常需要結合在一起的工作。”費慰梅女士所說的是,林徽因知道并愛上建筑是受到她在倫敦圣瑪麗女子學院上學時一位同學的影響。
林與舟先生在其編著的《梁思成的山河歲月》一書中又有一說:“1921年8月,他(林長民)讓林徽因跟隨好朋友柏烈特醫生一家到英國南部的海濱小城布萊頓度假,也是在那里林徽因首次接觸到了‘建筑’這門藝術?!痹谶@里,林與舟說得有些模糊,雖然說明了林徽因是在“英國南部的海濱小城布萊頓度假”時“首次接觸到了‘建筑’這門藝術”,但并沒有說清楚是通過誰、如何接觸到建筑這一學科的。
對于以上不同說法,筆者手邊沒有權威資料可以確證,林徽因生前也從未談及,但這并不妨礙對其矢志向學建筑作一番探究。
其實,與其說林徽因是1920年4月至1921年10月旅歐期間知曉并喜歡建筑學的話,還不如說早在此前她就對建筑與文學有了較深刻的理解。1920年,父親林長民以國際聯合協會中國分會成員名義赴歐洲游歷講學時,決定攜林徽因同行,并提出希望:“我此次遠游攜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觀覽諸國事物增長見識,第二要汝近我身邊能領悟我的胸次懷抱……第三要汝暫時離去家庭煩瑣生活,俾得擴大眼光養成將來改良社會的見解和能力?!边@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思想對林徽因的熏染。
林徽因對文學癡迷熱愛,而文學與建筑都是人學,文學重在描繪人與人之間的情緒,建筑則是人類生活的空間,是產生情緒的環境。如果兩者能水乳交融地結合在一起,那無疑是林徽因職業的最佳選擇,也是最能發揮林徽因多種天才素養的最佳載體。非常幸運的是,建筑就是將文學與林徽因同樣喜歡的美術結合最密切的一種藝術,且在當時中國尚屬空白的一種實用藝術。
有研究者發現,早在1923年還是中學生的林徽因,竟以“尺棰”為筆名翻譯了王爾德著名散文詩《夜鶯與玫瑰》,刊發在《晨報》五周年專刊上,還以“光明、正義、和平、永久”為主題設計了這個??姆饷?,最有趣的是封面構圖中精妙地畫出了一個鐘樓的正立面。由此可見,此時的林徽因不僅愛上了建筑,還能嫻熟運用建筑專業學生學習建筑基本知識,特別是投影幾何后才能掌握的建筑繪畫技法。
該鐘樓正立面的投影圖中,規整的瓦壟是垂直畫法,檐口和翼角飛椽更是規規矩矩的正面投影,很顯然體現出林徽因是用心研習過建筑畫圖技法的。至于“尺棰”這個筆名,出自《莊子·天下》中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之意,雖然表明其以永無止境的追求來激勵自己,但是“尺”與“棰”都是建筑施工時使用的工具,誰又能說這不是林徽因有意為之呢?
于是,當林徽因跟隨父親游歷歐洲偶然知曉建筑這一門新藝術時,就毫不猶豫地將其定為自己終生不渝的職業了。
(作者系中國文史出版社有限公司第五編輯室主任,《梁思成傳》《時間絕唱——梁思成與林徽因》作者)
編輯: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