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資訊
戲劇滋養一座城——2025南京新劇薈觀察
光明日報記者 蘇雁 光明日報通訊員 繆露
春和景明,“世界文學之都”南京迎來“戲劇的春天”。3月27日至3月31日,2025南京新劇薈帶著6部風格迥異的全新劇作,以及圍爐話新劇、讀劇會等一系列活動,與觀眾相約在美妙的春光里。
這是南京新劇薈第三次和觀眾相遇。優秀的戲劇傳統滋養了南京豐厚的戲劇土壤,以“新”為核心理念,打造“新劇誕生地、新劇孵化地、新劇集中地”的南京新劇薈,正以戲劇為媒,讓古都文脈在舞臺的張力中煥發新生機,讓城市肌理在藝術的浸潤下更具溫度。
城市就是孵化戲劇的中心
南京新劇薈是一個立足南京、面向世界的戲劇競演活動,旨在通過征集年度新作,以集中競演的方式,扶持戲劇創新,表彰秉持初心、堅守理想的戲劇創作者以及那些具有特別創意、回歸戲劇本質的戲劇作品。該項活動不設年齡限制、不設報名費,唯一要求是“未經商演的戲劇新作”。自2022年策劃,已分別于2023年和2024年春天連續舉辦兩屆,陸續挖掘出《尋找企鵝的夜晚》《逆轉未來》《克萊斯頓》《阿Q》等多部優秀戲劇新作和多位極富才華的戲劇人,并將其推向更高舞臺,廣受關注。
參加2025南京新劇薈競演的《少年故事》,主創團隊中有律師、有牙醫、有平面設計師……都是非科班出身。出品人喻琢成在關注南京新劇薈的第三年,帶著團隊突出重圍。“感謝南京新劇薈為年輕的甚至非科班的戲劇人提供一個展示自我、勇于突破的舞臺。”喻琢成說。
“南京新劇薈鼓勵更多人從各地來到南京,讓南京變成一個中心——一個孵化戲劇的中心。”南京新劇薈藝委會主席、導演賴聲川深深感受到了這幾年南京新劇薈的蓬勃發展,看到了很多從南京新劇薈舞臺上“走出”的戲劇展現了豐富、持久的魅力。
激活戲劇創新的“青春基因”
“我是戲劇影視導演專業的學生,怎樣通過AI更好地幫助自己的創作?”3月27日,南京新劇薈圍爐話新劇活動迎來了一場極具前瞻性和思想深度的對談,人工智能題材話劇《量子時代的愛情》主創團隊面對大學生觀眾拋出的問題,給出了自己的解答。“AI可以成為助手。”《量子時代的愛情》編劇馮勉說,“但不能依賴它,否則就像是飲鴆止渴,自己并不會得到進步。”
從報名參加南京新劇薈競演,到坐在觀眾席上看演出,再到圍爐話新劇現場,很多南京在校大學生參與其中,一張張洋溢著青春氣息的面孔上,滿是對戲劇的熱愛。
“年輕人都喜歡看戲,尤其南京有這么多的高校,大學生群體是一股強大的力量。”賴聲川說。
南京新劇薈激活城市“青春基因”,讓古都千年文脈持續生長。高校林立的南京成為小劇場戲劇繁榮發展的沃土。南京藝術學院、南京師范大學、南京大學、南京林業大學等都有自己的戲劇社。戲劇,是大學生看待世界的另一扇門,也是他們彰顯自我、融于世界的一種表達方式。
搭建全民共享的文化空間
“白天賞花,晚上看戲。給大家推薦一部寶藏話劇,一家寶藏劇場。”3月29日,浙江游客張可然在紫麓劇場看完了2025南京新劇薈競演劇目《如果去了忘憂山》,在社交平臺上發帖分享自己的南京之行。
像她這樣的游客不在少數——本來計劃的南京旅游是一場“你一句春不晚我就到了真江南”的“看花+逛吃”活動,最后卻沉醉在南京“戲劇的春天”里。南京新劇薈,為他們解鎖了這座城市的全新“打開方式”,“戲劇+”消費新場景已成為南京文旅融合的一道獨特風景。
在南京,可以看到戲劇與城市的“共生美學”,戲劇,正潛移默化地提高著人們的審美能力和文化素養,讓整座城市的人文氣質越發凸顯。
111個小劇場,像一顆顆珍珠,在景區、街巷、高校和社區等不同場景熠熠生輝,串聯起城市文化的起承轉合,豐富著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詮釋著文藝精品、共創空間的勃勃生機,成為南京別具特色的文化標識。南京新劇薈更是通過讀劇會等多元活動設計,將戲劇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不僅強化了文學的可視化表達,更讓大眾在參與中深化對文本的理解,讓更多小劇場成為全民共享的文化空間。
編輯: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