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
“協同創新,共育新質生產力”——2025京津冀協同創新與高質量發展論壇在京成功舉辦
人民政協網電(記者 馬嘉悅)3月28日,中關村論壇京津冀協同創新與高質量發展平行論壇在北京舉辦。本次論壇以“協同創新,共育新質生產力”為主題,組織開展協同創新成果與需求發布、國際合作機制啟動、創新發展推介和研討分享、重點項目簽約等多項內容。論壇匯聚京津冀產學研用創新資源,通過跨學科、跨領域、跨區域的交流、合作與成果轉化,推動京津冀創新共同體建設,助力京津冀打造我國自主創新的重要源頭和原始創新的主要策源地,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
北京市發改委黨組成員、市協同辦副主任、京津冀聯合辦常務副主任劉伯正在致辭中提出,十一年來,三地堅持以創新機制釋放創新活力,扎實推動科學創新與產業融合發展,共同夯實協同發展的實體內容和關鍵支撐,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取得新成效。北京輸出津冀的技術合同成交額,2015年111.5億元,增長到2024年的834.7億元,年均增長幅度超過25%。產業協作從承接轉移到鏈群共生及三地共建六條產業鏈五個產業集群產業協同發展新格局。
論壇上由數字人主播發布了京津冀三地協同創新成果與需求清單。協同創新成果方面,中關村發展集團持續深化“創新生態集成服務商”的戰略定位,發布《中關村京津冀集成服務體系》和《數智引擎·京津冀典型園區洞察平臺》,并啟動“共建中關村京津冀集成服務平臺”,提升面向津冀科技園園區和科技企業的平臺服務能力,推動“類中關村”創新生態系統的打造,共育京津冀新質生產力。
成果轉化供需對接方面,本次論壇發布“2025年度京津冀基礎研究合作專項項目指南”,結合京津冀“六鏈五群”產業布局,聚焦合成生物制造、網絡安全和工業互聯網、高端儀器設備和工業母機三大重點領域,圍繞三條產業鏈中基礎科學問題、前沿技術問題,設立24條指南方向,引導京津冀地區的基礎研究團隊開展聯合研究,打造京津冀地區發展的“創新源”。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首次發布“合成生物制造”一級學科代碼及26個二級學科代碼,引導基礎研究團隊從生物信息數據挖掘系統建模方法,到基因編輯、底盤細胞、生物與非生物雜合系統開展研究,實現基礎研究體系化布局。
場景方面,天津市發布37項“人工智能+制造”典型應用場景,深入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為京津冀共建應用場景提供案例示范。河北省遴選八個重點產業創新應用場景發布百項需求清單,涵蓋現代化鋼鐵、綠色化工、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機器人、空天信息和衛星互聯網產、數字產業等八大重點領域。
論壇現場,還有15個協同創新項目簽約,包括科技園區企業入駐、重點產業項目合作、商協會組織合作等三大類型,覆蓋生物醫藥、機器人、AI大模型、數字文旅等重點領域。
編輯:馬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