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為首都高質量發展 貢獻政協力量>區政協動態
北京朝陽區政協開展重點協商議題暨重點提案督辦調研
核心閱讀
如何讓北京市朝陽區壩河濱水空間“既好看,又好用”?政協委員們建議依托區域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恢復歷史水脈風貌,打造“人文水岸”;沿岸增設便民設施;補植各類花草樹木,讓綠化景觀更豐富。
本報訊(王建偉 記者 張佳琪)在城市規劃中,陸域和水域的交錯地帶被稱作“濱水空間”。濱水空間作為城市重要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空間,對于提升城市品質、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具有重要作用。北京朝陽區政協日前組織部分委員圍繞“推進濱水空間融入城市發展,形成相互協同的治理格局”重點協商議題暨“關于優化河道景觀設計,提升朝陽文化特色的建議”重點提案督辦開展調研,將年度重點協商議題與重點提案督辦有效銜接,調動委員更好建真言、出實招。
在壩河酒仙橋北岸,調研組現場了解“酒仙橋路—郎園段”濱水空間建設工程總體情況和頤堤港段濱水空間建設情況。作為朝陽區堅持“以河道復興帶動城市更新”的新地標,壩河濱水空間(酒仙橋路—郎園段)河道長度2.3公里,總建設面積約21.6公頃,目前形象進度97%,近期將全面完工并對外開放。區域規劃為城市活力水岸、生活休閑水岸和生態自然水岸。通過連通濱水步道與社區慢行系統,水面、綠化、建筑無縫融合,讓濱水空間“既好看,又好用”,真正實現濱水空間“還岸于民、還景于民”。
調研現場,區水務局、將臺鄉和郎園Station有關負責人分別介紹了各自相關工作開展情況。多位政協委員、課題組成員分別圍繞織密河道網絡,構建韌性治水體系;激活濱水空間價值,釋放水岸經濟動能;創新工作機制,筑牢河道管護根基等內容提出了富有深度和建設性的意見建議。
區政協常委馬曉峰建議,根據河道段自身條件,結合城市河道位置及特色,確立不同主題,將整個河道濱水帶規劃設計成多個各有重點又整體協調統一的景觀帶。或以傳統建筑與雕塑為主,或以不同植物為主,或以民俗文化為主,將人的需求、生態的平衡、優美的環境完美結合起來,為城市帶來全新活力。
“壩河濱水空間改造成效顯著,目前已實現了水通、路通、景通。”區政協常委葉昊建議,以水岸資源為載體,吸引更多商業業態入駐。同時依托區域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恢復歷史水脈風貌,打造“人文水岸”,進一步實現商通和文通,打造獨有的水岸風光。
區政協委員李繼飛在調研中一直思考,他說,應將水岸空間融合開發利用作為城市更新的重要內容,增強水岸活力,讓濱水空間實現從“好看”轉向“好玩”“好用”,助力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
區政協委員李繼泉則建議,根據不同地勢,打造更多親水平臺、濱水棧道、堤頂觀景臺等設置,并沿著濱水棧道增加更多休息座椅、照明景觀燈、垃圾桶、指引標識等便民設施,滿足百姓需求。同時補植各類花草樹木,讓綠化景觀更加豐富多彩。
濱水空間提升后,臨河區域將成為最具活力的區域,也會有更多企業集中入駐。在區政協委員高天玉看來,臨河商鋪應入駐更多運動、餐飲等商戶,豐富河岸經濟業態。同時引入更多時尚的親水運動,比如槳板、皮劃艇等,讓游客能夠感受活力水岸的魅力。
調研中,委員們一致認為,此次調研凝聚了廣泛共識,匯聚了發展合力,為實現“藍綠交織、人水和諧”的“親水朝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朝陽區政協副主席張巖表示,區政協專門成立課題組,接下來將繼續圍繞這一年度重點協商議題建言獻策,為推進濱水空間融入城市發展、助力其持續釋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貢獻智慧與力量。
編輯:孫智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