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港澳>資訊
潮涌香江赤子心——記全國政協委員陳文洲的灣區情與家國路
在香港北區的街巷間,常能看到一位身著素色休閑服的中年人,俯身傾聽獨居長者的絮語;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相關研討會上,總能聽見他鏗鏘有力的建言,字字關乎民生福祉。
他就是陳文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工商總會會長,一位用心傾聽民意、用提案書寫擔當的灣區赤子。
陳文洲帶隊探訪北區長者
從北區街巷走出的民生擔當
扎根香港北區二十余年,陳文洲的履職詞典里刻著“煙火氣”三個字。他深知,社區是家國情懷的微觀鏡像。“北區是香港的神經末梢,老百姓的一點一滴都折射著城市的溫度。”陳文洲的認識頗為深刻。二十年社區深耕,他將潮汕人血脈里的宗族溫情,化作守護萬家燈火的銅墻鐵壁:面對長者遭遇的祈福騙局,他別出心裁地參與組織彩園耆樂社將粵劇《帝女花》唱詞改編成防騙口訣,讓耄耋老人在熟悉的旋律中筑牢防線;他用行動詮釋“暴風中的守護者”角色,聽聞“修例風波”中見義勇為的李伯重傷,他捐助慰問金并跟蹤康復進展……這些感人的故事,織就了他“銀紫荊星章”背后的分量——那是香港特區政府對一位撲滅罪行委員會主席20年如一日深耕社區的肯定。
跨界提案背后的青年守望者
故宮紅墻下,陳文洲看著沉迷手機游戲的幼子,忽然想起年少時在潮州祠堂臨摹楹聯的晨光。他急忙掏出筆記本記下了這一刻的感受,背影在琉璃瓦折射的夕照里凝成剪影。這次故宮之行讓他開啟了關注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步伐。隨著調研的深入,他發現,近六成未成年人犯罪與網絡沉迷相關。于是,《關于加強青少年網絡游戲規范監管的提案》應運而生,從立法約束到教育引導,構建起立體防護網。這份凝結愛心與責任的提案,從數千份建言中脫穎而出,成為2024年全國政協重點提案。
在石籬天主教中學的講臺上,他又化身文化引路人,用自貢燈會的璀璨、潮汕英歌舞的雄渾,點燃香港青年對中華文明的向往。 “臺下少年眼眸里的星火,讓我想起二十年前初到香港時,在獅子山下仰望的銀河。”此刻的他不只是四個孩子的父親,更是橫跨代際的文化使者。
灣區融合的破壁先鋒
“食品安全標準差異如同隱形的墻,阻礙著大灣區的血脈相通。”在2025年全國兩會上,陳文洲的發言引發關注。他建議成立三地食品安全標準委員會,推動“一個標準、一次認證、全域通行”,讓灣區居民的餐桌成為制度創新的試驗田。面對深圳社康中心藥品短缺難題,他提出引入京東、平安等第三方平臺構建“云藥房”,用數字化打通基層醫療“最后一公里”。這些建議既有國際視野的銳度,又飽含對市井民生的溫度,印證著他“以香港所長服務國家所需”的初心。
文化擺渡人的薪火傳承
潮汕人的血脈里流淌著崇文重教的文化基因。陳文洲牽頭將國家級非遺普寧英歌舞引入香港回歸慶典,讓剛健雄渾的鼓點與維多利亞港的濤聲共鳴;作為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之友會長,他推動《歷史文化保育與軟實力》講座走進校園,用大館古跡的活化案例,在青年心中播撒文化自信的種子。“大灣區不僅要經濟共榮,更要讓嶺南文脈在共融中生生不息。”陳文洲表示。
一次偶然的機緣,陳文洲與紫砂大師鮑志強結緣,這增進了他對紫砂文化的深入了解。“紫砂壺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信息……”陳文洲一有機會就會講述紫砂背后的文化故事。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紫砂行業的現狀、綠色生態發展情況、存在的問題及發展趨勢,他還計劃于今年4月,組織港區全國政協委員奔赴宜興自主調研考察,為推動紫砂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和建議。這不僅是他對紫砂千年文脈的致敬和傳承,更是一位政協委員的責任與擔當。
后記:
從社區義工到國家議政者,陳文洲的雙重身份折射出香港由治及興的時代軌跡。在全國兩會精神宣講會上,他呼吁香港發揮“超級聯系人”優勢,為內地科創企業搭建融資橋梁,在人工智能、文化創意等新賽道勇闖藍海。這位總把“敢作為、挑大梁”掛在嘴邊的潮商,正以灣區為紙、提案為墨,書寫著“一國兩制”下行穩致遠的香江新篇。
陳文洲表示,站在高質量發展的新起點上,香港工商界更應胸懷家國大局,勇于擔當。我們要緊緊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一帶一路”倡議等重大機遇,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主動對接國家發展戰略,共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李灝妤)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