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多黨合作>民革
一場持續17年的幫扶接力
——民革寧夏回族自治區委會助力鄉村振興小記
3月20日早晨,在寧夏銀川市興慶區月牙湖鄉海陶北村,一陣“哞哞”聲打破了清晨的寧靜,牛棚前,村民丁生岐正在把新鮮的草料放進食槽。
“老丁,別忙活了,來人了。”海陶北村黨支部書記馬百柱向62歲的丁生岐介紹著,記者隨即被熱情地迎過來。
“快進屋,聽說你們要來了解民革對咱村的幫助,我有一肚子的話要說。”丁生岐邊走邊介紹,海陶北村是1988年從南部山區海原縣搬遷到興慶區東端毛烏素沙漠邊緣地帶的移民村,剛搬來時,這里基礎設施薄弱,可以發展的農業生產條件較少。2007年底,該村人均純收入是1420元。
“當時,誰也沒想到民革寧夏回族自治區委會的同志會來幫我們。”丁生岐說,“從那以后,我們的日子越過越好了。”
據了解,2007年,民革寧夏回族自治區委會積極響應中共自治區黨委和自治區政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號召,在全面考察全區多地后,決定在海陶北村實施新農村建設示范項目。
“民革黨員們來到村里幫我們修馬路、蓋牛圈、種果樹,村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談起民革的幫扶,丁生岐如數家珍。“協調資金為村部蓋了辦公場所;引入陽光沐浴工程,為全村捐贈400多臺太陽能熱水器;出資帶村民到山東省農村現場實地觀摩取經,免費提供經果林苗又指導我們種植,聯系銷路……”
多年來,民革寧夏回族自治區委會積極協調農業、住建等17個部門,通過產業扶持、項目入戶、科技支撐等舉措,整合各類扶貧項目資金1400萬元,完成安裝并接通自來水、建設沼氣池、改造廁所、硬化村莊道路、修建庭院經濟灌溉渠、危房危窯改造等24項扶貧開發任務,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得到極大改善,種植結構進一步優化,養殖規模不斷壯大,有力助推海陶北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在民革寧夏回族自治區委會等社會各界力量的幫助下,2022年,海陶北村村集體收入突破26萬元,人均純收入達到1.2萬元以上。
2022年5月,民革寧夏回族自治區委會換屆后,新班子接過接力棒,從區委會領導、機關干部到全體民革黨員,均積極參與到對海陶北村的幫扶工作中,廣泛調動智力和人才資源傾情相助:助力海陶北村成立“積分超市”、在全區民革組織中開展“我為幫扶海陶北村產業發展下一單”活動,組織動員廣大民革黨員和身邊群眾,通過“幫扶愛心購”“以購代捐”“以買代幫”等形式積極參與消費幫扶……就這樣,17個春秋過去了,海陶北村發生巨大蝶變。
“在幫扶海陶北村的過程中,我們實現了雙向共贏、合作共進的良好局面,深切體會到了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所發揮的積極作用,這讓我們的團隊更加齊心協力、思想更加統一。”談及多年來對海陶北村的幫扶工作,全國政協委員、民革寧夏回族自治區委會主委王新軍深有感觸。他表示,未來將繼續發揮民主黨派的優勢,積極協調相關單位參與海陶北村的后續建設,為鄉村振興事業貢獻更多力量。(張倩 本報記者 范文杰)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