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生態>資訊
水務領域的應局之路:修煉內功,提升價值
?2025水業戰略論壇開幕
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28日電(記者 王碩)隨著全球環境問題日益凸顯,環境產業已成為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力量。在國內,環保行業正經歷著深刻變革,從傳統模式向綠色、智能、國際化方向邁進。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明確部署。在此背景下,環保產業水務領域應如何發展?
3月27至28日,由E20環境平臺主辦的“2025(第二十三屆)水業戰略論壇”在北京正式開幕。本次論壇以“追尋價值本源 變局中開新局”為主題,共同探討水務領域未來的應局之路。
專家建議:面向服務、裝備、技術全面升級
E20環境平臺創始合伙人、執行董事/國家環境保護技術管理與評估工程技術中心副主任張麗珍表示,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謀篇開局之年。自2023年環境產業迎來第三次浪潮以來,企業面向服務、裝備、技術的產品化升級成為產業化發展必選項,在人工智能的普及應用下,用極致的產品拉開環境服務的質量級差,將推動環境產業高質量進階。
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研究院院長傅濤指出,在“十五五”的新征程上,我國水務行業正站在時代變革的十字路口。一方面,傳統水務模式的發展瓶頸逐漸顯現,亟待突破;另一方面,新興技術與理念為行業注入了創新活力,成為破局的關鍵力量。在這種重構中,產業化水平越低,越容易被洗掉。因此,產業自強要跟上重構的節奏,必須要在自強中走出慣性,探尋產業的價值本源。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國家環境保護技術管理與評估工程技術中心主任王凱軍認為,從國家戰略布局來看,大、中、小水務企業在變革中都存在機遇。其中,小企業在顛覆性創新領域有機會,可通過理念優先的創新顛覆行業;中等企業可跨界發展,成為環保隱形冠軍,選擇與環境強相關、競爭少、體量大的細分領域;大企業在存量時代的機會是內部
產業實踐:推進生態共建與價值共生
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下,行業內眾多企業正積極探索、勇于實踐,力求在這場變局中開創新局,實現轉型升級。
中國水務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何剛信認為,行業進入存量競爭時代,資產二次分配成為焦點,運營提質的重要性明顯提升,一攬子綜合解決方案需求強烈,培育新業態、應用新模式、一體化全產業鏈布局成為趨勢,行業步入國企民企優勢互補的關鍵階段。水務行業的未來,不是每一家水務企業“獨善其身”的內部競賽,而是“兼濟天下”的生態共建與價值共生。
中國光大水務有限公司副總裁
在廣東粵海水務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趙焱看來,水務行業經歷了大規模建設、跑馬圈地后,正從相對粗放發展到現在重點聚焦技術創新、精細化運營、產業鏈延伸及業務多元化發展?;浐K畡請猿忠钥萍紕撔聻橐妫e極開展技術、產品應用創新,比如聚焦新型陶瓷膜材料研發與應用,為短流程水處理工藝開發、老舊自來水廠/污水廠改造、工業廢水組合工藝提供原創性材料、技術與工藝儲備,就是突破創新的重要表現。
北控水務集團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北水未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于立國闡述了重資產水務環保企業的科技轉型之路。如今,北控水務從以“重”為主,到“重輕”結合,把企業科技創新活動,轉化為商業行為,實現科技創新的放大作用;積極踐行跨技術、跨公司、跨行業的全方位深度合作策略,做大行業蛋糕,實現互利共贏。
北京首創生態環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征戍介紹說,首創環保集團應對復雜性時代的新增長策略就是適應變化,持續演化,構建敏捷組織的感知力、適應力、創造力。未來將秉持以客戶為核心的理念,堅定朝著平臺化方向邁進,將系統運營服務確立為基石業務,積極驅動需求側與供給側的雙向革新,從而構建更為高效、協同的發展模式。
中持水務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高志永提出,在市場收縮、行業內卷的行業背景下,中持股份接下來將減少To G業務,轉向有支付能力的To B業務,更多地聚焦“工業及工業園區”和“污水廠效率提升”項目,實現全面服務,局部收費。堅持樂觀主義、長期主義,以“科技+商道”“環境+AI”雙輪驅動,重塑中持的未來。
中建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佟慶遠表示,越是競爭復雜局面,越要專注價值創造。中建環能將聚焦垂直場景開展技術深度耕耘;精心打磨產品力,推動產品實現從“可用”到“好用”的價值躍升;積極構建協同力,精準定位自身角色,促進凝聚行業共識。
正如中國水環境集團總裁助理兼工程技術中心執行主任龐洪濤所說,環保行業發展路徑應借鑒竹子的生存策略,“竹子生長關鍵在根,企業需像竹子扎根一樣堅持長期主義,如此才能厚積薄發?!倍@,也是水務企業的共識。
編輯:錢子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