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地方政協
重慶渝中區政協助力構建15分鐘高品質體育生活服務圈
打造“處處能健身,人人愛運動”名片
本報訊 籃球場上比拼正酣,健身廣場舞姿翩躚,慢跑步道身形矯健……3月18日,重慶大田灣全民健身中心內,倒春寒也絲毫未能消減市民們的運動熱情。
大田灣全民健身中心作為如今的“人氣王”健身場所,正是渝中區政協助力15分鐘高品質體育生活服務圈建設取得實效的生動體現。
近年來,渝中區政協將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納入民主監督議題,多次組織政協委員開展專題調研、視察、協商,引導委員積極建言獻策。唐明星、陳莎莉、彭婧燁等委員先后提交了《關于加大大田灣體育產業園建設力度的建議》《關于深化拓展體育空間 提升體育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建議》《關于推動太極拳等武技進入渝中區社區的建議》等15件提案。
渝中區政府認真吸收采納政協建議,并轉化為具體工作措施,形成了《重慶市渝中區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相關職能部門按照“強點、補線、建圈”思路,大力實施基礎設施提升、科學健身推廣、賽事活動促進、體育融合拓展四大工程,穩步推進15分鐘高品質體育生活服務圈建設,讓運動健身成為市民樂享健康幸福生活的重要內容。
為了讓市民就近享受健身服務,渝中區還通過深度挖掘天臺、街巷、步道等城市金角銀邊潛力,打造出社區體育公園8個、健身步道50余條、口袋體育公園(健身點)723個,全力構建起“大田灣全民健身中心—社區體育公園—健身點(健身房)”三級公共體育設施網絡,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從2.28平方米提升至2.71平方米。
“充分吸納政協委員意見建議,我們不僅注重硬件上的改造提升,也在全力構建以‘體質監測評估—運動處方生成—體育服務指導’為主要功能的閉環式全民健身新格局。”渝中區體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全區已建成國民體質監測站兩個,常態化開展國民體質監測,為群眾科學健身提供數據支撐。同時,培育2000余名社會體育指導員,建立起“群眾點單—社區派單—體育協會、社會指導員接單”的服務新流程,通過升級社會體育指導“六進”工作質量,延伸體育服務觸角。
“光解決了去哪兒鍛煉還不夠!”渝中區政協主席王南表示,渝中作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還要謀深做實體旅融合發展這篇大文章。
為此,渝中區政協圍繞“加快體育產業園建設 推動體育旅游融合發展”開展了專題協商。40余條意見建議,多角度、多層次凝聚起推動渝中區體旅融合發展的強大合力。目前,渝中區正按照國家有關部門關于“跟著賽事去旅行”和體育賽事“三進”活動總體部署,大力推動文體商旅深度融合,讓“我運動、我快樂”的理念深入人心。
如今的渝中區,便捷的運動場地、科學的健身指導和豐富的賽事活動多點開花,“處處能健身,人人愛運動”已經成為一張嶄新的城市名片。(記者 凌云 通訊員 秦華兵)
編輯: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