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春秋>熱點背后
在抗戰(zhàn)烽火中吶喊的《勝利報》
一九四三年十月三十日,第八十五期《勝利報》一版。
在武強縣檔案局內,收藏有十幾份《勝利報》《勝利報·武強版》和《前進報》等報刊。這是抗日戰(zhàn)爭期間,作為冀中革命老區(qū)的河北省武強縣,一方面利用槍桿子打敵人,一方面創(chuàng)辦了多種革命報刊,利用輿論的力量宣傳黨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團結人民的例證。
《勝利報》是中國共產黨冀中八分區(qū)的機關報,于1940年春天在武強縣創(chuàng)刊。在八分區(qū)《勝利報》創(chuàng)刊之時,武強縣推出了《勝利報·武強版》,每期編印4版500份,并在當日刊發(fā)了“《勝利報·武強版》見面話”和《敵寇經濟壓榨下的老百姓》等稿件,呼吁全縣軍民通過《勝利報》“揭穿敵人的陰謀詭計”“正確反映我們軍、政、民的動態(tài)”“團結全縣十二萬同胞共同堅持抗戰(zhàn)事業(yè)”。
時任武強縣參議會議長的許潔如不僅兼任八分區(qū)《勝利報》記者、編輯,還兼任《勝利報·武強版》主編,他充分利用《勝利報》和《勝利報·武強版》這兩個宣傳陣地,及時及地采寫、發(fā)表了許多鼓舞民心的重頭稿件,尤其是接連不斷地發(fā)表揭露敵寇罪行的稿件。
報道激發(fā)抗戰(zhàn)熱情
1942年1月的《勝利報》和《勝利報·武強版》同時刊登了通訊《六個手指頭——模范兒童溫三郁》,轟動了冀中和晉察冀邊區(qū)。
《六個手指頭——模范兒童溫三郁》寫的是1942年1月26日,抗日游擊隊的一個區(qū)小隊轉戰(zhàn)到武強縣前西代村,由于漢奸告密,日偽軍包圍了該村,區(qū)小隊藏到兒童團員溫三郁家的地道內。一伙日本鬼子沖進院內,圍住溫三郁追問地道口在哪里,13歲的溫三郁一問一個不知道,日本鬼子用刺刀在他脊背上連刺4刀,他仍然說不知道,鬼子舉起刺刀向他頭上砍去,他急忙用雙手去護頭,被砍掉6個手指頭……昏迷后倒在血泊中的溫三郁嘴里仍然說著“不知道”。這篇報道極大地鼓舞了抗日軍民。
溫三郁的英雄事跡被寫入抗日課本:“小三郁,才十三,民族氣節(jié)好模范,六個指頭被砍斷,堅貞不屈斗敵頑……”1944年8月22日,在冀中八分區(qū)召開的群英會上,溫三郁被授予“民族氣節(jié)”的光榮稱號,獎給他一頭牛。1944年11月,晉察冀邊區(qū)隆重召開第二屆群英大會,溫三郁被表彰為“氣節(jié)模范第一名”,邊區(qū)司令員聶榮臻親手獎給他一枚銀質紀念章。
《勝利報》1944年歸屬《冀中導報》后,《勝利報·武強版》一直堅持到1945年,5年間,《勝利報·武強版》共出版了171期。
歷經血與火的洗禮
報社通過地下工作者,秘密從天津、河間、辛集等地搞來紙張和油墨等物品,編輯人員白天在田間“青紗帳”或地道里編稿,夜晚打游擊出版發(fā)行。報紙印出來后,通過農民抗日救國會、婦女抗日救國會、青年民兵抗日救國會和抗日小學交通網等抗日群眾團體,傳送到區(qū)政府和200多個村。
《勝利報·武強版》的很多記者、編輯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1940年5月上旬的一天,負責刻版印刷工作的郭宗剛,騎自行車剛剛轉移到張沙洼村西,就碰上了幾個便衣漢奸,抓住他后從他身上和自行車里搜出了鋼板、鐵筆和蠟紙,追問縣政府工作人員,追問《勝利報》編輯部,他閉口不答。敵人把他弄到北豆村后,軋杠子、灌涼水、用火燒、用烙鐵燙……郭宗剛受盡了毒刑,最后被殘忍殺害。
《勝利報·武強版》報人、新中國成立后曾任河北省美術社副社長的張春峰生前說,沒有抗戰(zhàn)堡壘村、堡壘戶的支持和掩護,報紙是根本辦不下去的。平時,把油印機、紙張等物品藏在堡壘戶家中,然后打著游擊采編稿件,最后在堡壘戶家里刻寫和印刷。最艱難的時期,敵偽大掃蕩頻繁,有好多期報紙都是在紅色堡壘村劉南召什、堡壘戶黃淑芳家的地道里完成的。
當年武強縣辦報人歷盡艱辛和生命危險,創(chuàng)辦、發(fā)行的革命報刊有《勝利報》《勝利報·武強版》和《前進報》等,歷經風雨滄桑,有十幾份現在仍然珍存在武強縣檔案局內,成為今天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紅色教材。
(作者系第四、五屆河北省武強縣政協委員,武強縣文聯副主席)
編輯: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