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資訊 綠·聲音 綠·生活 綠·人物 綠·能源 綠·產業

首頁>生態>資訊

新能源要盡快實現對傳統能源的安全可靠替代

第十屆中國能源發展與創新大會召開

2025年03月27日 09:35  |  作者:高志民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人民政協網3月27日電(記者 高志民)能源,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引擎。隨著全球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快速推進,如何堅持立足國情、先立后破,“端好我們的能源飯碗”,應對氣候變化、資源枯竭的嚴峻挑戰。由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指導,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氫能分會主辦,以“創變時代 構建能源合作新格局”為主題的第十屆中國能源發展與創新大會日前在京召開。來自能源領域的院士專家、企業領袖、行業精英,共同探討在“雙碳”目標背景下,加快構建新型能源體系,推動能源產業的轉型升級與可持續發展。

新能源實現躍升式發展

近年來,我國能源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新能源從“替補能源”轉向“主體能源”。2020年以來,我國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連續五年達到億千瓦級。2024年新增裝機規模再創歷史新高,達到3.7億千瓦,占全國新增電力裝機的86%,成為我國電力新增裝機的主體。

截至2024年底,全國可再生能源裝機達到18.89億千瓦,占比達到全國發電總裝機的56.4%,同比提高4.5個百分點。其中風電、光伏發電規模達到14.07億千瓦,提前6年多完成了我國對外宣布的“2030年達到12億千瓦以上”的目標。

新能源發電量實現穩步增長,在電力保供中作用逐步增強。2024年,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3.47萬億千瓦時,同比增加17.6%,占全部發電量的35.0%,在保障能源供應方面發揮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其中,風電太陽能發電量1.83萬億千瓦時、占全部發電量比重接近20%,與同期第三產業用電量基本持平,超過了同期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在新能源技術創新方面,企業正成為推動產業升級的重要力量。浙江正泰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陸川在會上分享了正泰新能源在市場變革下的發展躍遷之路。他認為,當前新能源企業需從單純的產能規模擴張向高科技、輕資產、平臺化、服務型方向躍遷,用“聚變”做強新能源產業平臺化能力,積極開拓業務新模式、新場景,以適應市場變革的需求。正泰將創新布局形成從綠色電力到綠色制造、綠色產品再到綠色電力的新能源產業鏈閉環,借助綠色金融政策,為可持續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當前集中式光伏面臨資源、場景與安全三重制約。”愛旭股份中國區集中式業務副總裁陳力表示,愛旭基于全背接觸(BC)電池技術推出的N型ABC產品,通過超高效率與降本優勢、全生命周期更高發電量、復雜場景適應性以及超強安全保障四大差異化能力,實現了技術破局。愛旭珠海、義烏、濟南三大基地預計2025年底具備35吉瓦可交付N型ABC組件產能,產品覆蓋用、工商業、集中式等全場景。

“十五五”將是未來發展需求最大的五年。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副院長張益國表示,在能源消費總量巨大、持續較快增長的形勢下,為確保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達到25%左右、支撐實現全社會碳達峰,需要以更大規模、更大力度發展可再生能源。目前,新能源已成為裝機主體,但容量支撐、靈活調節等能力尚未形成有效替代。新能源要加快“立起來”“靠得住”,盡快實現對傳統能源的安全可靠替代。

多元儲能技術成破局關鍵

隨著風光發電規模的增加,新能源的消納問題不斷顯現,成為當前新能源發展的重要制約。“過去風光電的快速發展是寄生在常規能源發電基礎之上的,是依靠常規能源發電的補償調節而運行的,這種依靠常規能源發電調節運行的模式不可持續。”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會長于彤坦言,在這樣的背景下,新型儲能技術應運而生,氫能產業迎來發展機遇。今后儲能技術、氫能技術將是與風光發電技術同等重要的新能源技術。

解決可再生能源間歇性問題的關鍵在于儲能技術,未來需要研發高性能、低成本、長壽命的儲能電池,推動熱儲能、氫儲能和壓縮空氣儲能等新型儲能技術進步,探索新型儲能技術與發電側、電網側、用戶側相結合的不同融合發展模式,以實現新能源的穩定供應,做到對傳統能源的有效替代。

在中國電建集團北京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朱國金看來,不同儲能技術的有效融合可進一步提升儲能系統整體的性能,帶來更好的經濟性。以抽水蓄能與壓縮空氣儲能融合為例,抽水蓄能作為目前應用最廣泛的大規模儲能技術,具有技術成熟、儲能容量大、壽命長等優勢,但存在地理限制問題,限制了其在許多地區的應用。壓縮空氣儲能與抽蓄同屬大容量、長壽命長時儲能。但壓縮空氣儲能也存在轉換效率低、建設成本高等缺點。

氫能是更有效的長時儲能技術。朱國金表示,通過可再生能源離網制氫,可將可再生能源從“波動性電源”轉化為“可儲存、可調度”的清潔能源載體,實現就地消納,提高新能源消納比例。同時,可再生能源制氫不受電網約束,可實現可再生能源的就近消納,適用于遠海島嶼、沙漠、礦區等電網未覆蓋的偏遠地區。

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副會長兼氫能分會會長魏鎖指出,我國氫能從基礎研究、技術研發、設備制造、基礎設施建設,到生產應用技術開發驗證、項目示范,取得了重大進展和成效。氫能技術水平快速提升,成本大幅下降,示范項目順利推進,自主可控的氫能供應鏈基本形成。氫能產業已基本具備全產業鏈規模化發展能力,發展氫能有了技術能力支撐。

產業融合發展大勢所趨

促進能源產業跨界融合,是構建新型能源體系的必然要求。推動電動汽車、氫燃料電池汽車等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探索“車網互動”模式,實現交通與能源的協同發展。推廣綠色建筑理念,開發智能建筑管理系統,根據室內外環境自動調節能源消耗。鼓勵工業企業建設分布式能源系統,更多利用新能源制氫產品,減少對傳統能源的依賴,提高能源利效率,降低企業生產成本……這些都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朱國金表示,高比例新能源離網“源網荷儲”系統應用前景廣闊。在遠離大陸的海島地區,傳統電網難以覆蓋,新能源結合儲能系統是解決偏遠海島離網供電的關鍵方案;高原地區光照資源豐富但電網薄弱,離網源網荷儲系統可有效解決供電問題;礦區及工業離網等場景對能源需求大且環境敏感,新能源離網系統可降低污染并提高經濟性;高速公路、鐵路等場景需穩定電力支持,新能源離網系統可減少對電網依賴。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化學所研究員韓布興指出,碳中和涉及多學科領域,物質轉化和能量轉換是最核心的科學問題。因此,化學在化工、材料、能源等領域在實現碳中和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提出,綠色化學是化學化工、能源、材料等領域發展的必然方向,也是實現化學工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綠色化學與技術的發展將促進相關學科的發展以及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革。

“綠色化學涵蓋無害和可再生原料、綠色溶劑、綠色催化、高效反應路線、高效清潔化工過程和綠色產品等內容。”韓布興介紹,我國有大量的可收集利用的生物質,每年因使用化石能源利用產生的二氧化碳約100億噸。同時,我國現存廢棄塑料約10億噸,每年還將產生約5000萬噸。因此,通過化學化工技術,將二氧化碳、生物質、廢棄塑料等廢物轉化為化學品、能源產品和材料,可以實現變廢為寶,具有重要的意義。

編輯:李律杉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动漫卡通在线观看 | 日本中文一二区高清精品在线 | 中文字幕在笑第一页 | 曰本AV在线电影精品 | 竹菊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 |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图片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