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民政協協商民主的實踐與探索
人民政協協商民主的實踐與探索丨以“界別之力”賦能“政協之為”
——福建省政協做深做實界別工作記事
福州晉安壽山鄉,“聚焦三農辦實事”持續帶動農戶增效益、增活力、增收入;
三明熱線工作站,12345熱線推動群眾反映的急難愁盼問題加快解決、更好解決……
這一個又一個群眾身邊“潤物細無聲”的改變,背后都有著共同的助力——福建全省全面鋪開委員聯系界別群眾工作,形成了履職有平臺、活動有主題、聯系有渠道、服務有保障的良好履職工作格局。
“面對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面對中央及省委對人民政協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我們只有更加突出界別特點,切實發揮界別活動組優勢,才能使雙向發力既有專業的深度又有社會的廣度,既有科學性又有代表性,才能不斷提升人民政協整體工作水平和履行職能成效,更好交出助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福建篇章的優異答卷。”福建省政協主席滕佳材說。
人民政協的基礎在界別、優勢在界別、活力在界別。一年來,省政協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以打造“為閩協商 為民服務”特色品牌為總攬,創新開展委員聯系界別群眾工作,橫向強化界委融合,縱向促進上下聯動,精心構建包含界別協商、界別聯誼、委員講堂、委員讀書等在內的多層次、多樣化的界別活動平臺,讓廣大委員“身”入界別、“心”連群眾,推動人民政協事業開創新局面。
■ 在學習宣講中激發界別活力
思想上堅定,行動才有力。
一年來,省政協始終把黨的領導貫穿界別工作的全過程各方面,開展談心談話、走訪聯系活動,覆蓋各界別委員600多人次;組織各界別委員參加學習講堂377人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座談會36場、945人次,提交發言305篇;組織參加“為閩協商 為民服務”讀書活動12場、461人次,發表心得體會8132條、118.9萬字。
其中,中共界別、特邀(一)界別黨員委員帶頭宣講,以實際行動推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75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在福建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等在界別群眾中入腦入心、落地生根,實現黨建引領與界別工作貫穿融合、貫通發力。
新聞出版界別聚焦新中國成立75周年、新福建建設10周年等重要時間節點,開設20多個專欄專題,推出《中國正在說》等一批有高度、有深度的主題報道,深入解讀習近平文化思想、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
同時,工會界別開展法律法規解讀,為勞動者合法權益保駕護航;科協界別邀請中國科學家精神宣講團成員來閩宣講,開展全省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交流活動;社科界別開展社會科學普及宣傳周、百場社科專題報告會、東南周末講壇,宣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工商聯界別開展“新時代閩商精神大家談”“牢記囑托勇擔當、民營經濟譜新篇”等專題宣傳,傳承弘揚新時代閩商精神……全面引導廣大政協委員和各界群眾在常態有序的學習中筑牢共同思想政治基礎。
“深入學、持久學、刻苦學”“明方向、學方法、增智慧”……委員們直言,要始終把學習當作一種政治責任、一種精神追求、一種思想境界。
■ 在協商議政中凸顯界別特色
“沒想到政協離我們這么近。”在仙游臺灣農民創業園就業的張玲惠,聊起大半年前與省政協“促進閩臺農業融合發展”調研組面對面協商“涉農人才引育”等問題的場景,仍感十分欣喜。
不拒眾流方為江海。一年來,無論是專題議政性常委會會議、月度協商會,抑或是重點課題調研、專項民主監督,省政協的每一次協商議政中總會凸顯界別特色、看到委員身影、聽到群眾聲音。
據統計,一年間,以界別名義提交的材料占省政協各類協商議政會議發言材料總數的35%。其中,民建界別提出的《“一戶一宅”的認定標準和登記內容不明確》社情民意信息獲黨和國家領導人批示,少數民族界別提出的《深化打造福安民族團結共同富裕“坂中樣本”的建議》得到省領導批示。
聯系群眾“密”起來,民聲民意“聚”起來,委員履職“實”起來。同一時刻,以民建、工商聯、經濟等界別為主的委員聚焦“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做大做強重點產業集群”主題,在專題議政性常委會會議上與省直部門面對面協商、點對點議政,省委書記周祖翼予以充分肯定。
此外,還有民盟、民建、臺盟、臺聯、無黨派人士、工商聯、經濟、農業、農工黨、體育等界別主動融入省政協協商議政大格局,圍繞“促進港口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強在閩臺青就業創業平臺建設”“金融助力民族鄉村振興”等課題開展調研協商,特色鮮明、富有實效,以“界別之力”賦能“政協之為”。
“一個界別就是聯系群眾的一條通道,眾多界別‘小通道’匯集在一起,就能形成一個反映社情民意的‘大網絡’。”省政協機關干部如是感慨。
■ 在履職為民中彰顯界別作為
“沒想到有一天省里的專家可以給我免費做CT、做B超。”
“省政協‘愛心媽媽’給我們送的書包我們一定會很愛惜。”
……
這是省政協各界別委員圍繞履職“服務為民”開展的495場掛鉤幫扶、捐資助學、義診咨詢、法律援助、文化惠民等志愿服務活動的火熱現場縮影。
如何把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工作真正做到群眾心坎上?省政協給出的答案是:走,到界別群眾中去!
當前,委員與界別群眾主動聯、經常聯、有效聯的工作格局已逐步形成。
教科衛體委員會組織教育、科技、醫藥衛生和體育界別,創新委員聯系界別群眾“六個一”工作法,為委員聯系服務界別群眾暢通渠道,創造條件;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聯合文藝界別持續舉辦“圓鄉村兒童鋼琴夢”活動,累計捐贈鋼琴280余臺、建立36個鄉村小學“圓夢鋼琴教室”;農工黨界別開展同心“光明行”“義診行”“鄉村行”“助學行”“戒毒行”“法律行”品牌活動900余場次,服務群眾超5.7萬人次;僑聯界別開展“閩籍僑領故鄉行”活動,搭建跨境電商合作平臺,促進閩貨出口多個國家和地區。
社會和法制委員會開展“點題協商十百千”活動,持續深化全周期專項民主監督;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協同市縣政協創新開展“關注森林·綠美八閩”界別活動和“政協委員河長”工作;經濟委員會創優“委員會﹢界別﹢委員”形式,開展現場研學交流;農業和農村委員會與港澳臺僑和外事委員會聯動協作,組織6個界別委員,開展跨專委會、跨界別活動。
一名委員牽頭、聯系一個界別、輻射一個區域、帶動一個領域、服務一方群眾……自省政協《關于完善委員聯系界別群眾制度機制的意見(試行)》文件出臺后,各界群眾更是感到委員就在身邊、隨時可以聯系。
■ 在凝聚共識中發揮界別優勢
有共識才有團結,有共識就有力量。
一年來,省政協組織各專委會把服務界別履職作為凝聚共識的重要途徑和載體,交出了一份份“聚共識、固團結”的高質量答卷——
民族和宗教委員會組織少數民族、宗教和無黨派人士界別開展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為主題的委員視察,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港澳臺僑和外事委員會注重發揮所聯系的臺盟、臺聯、致公、僑聯、特邀(二)界別的優勢作用和整體合力,對“雙走進”工作進行整體推進,形成高質量發展的倍增效應。
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創新打造“界別季談會”,開展界別委員談心談話,收集社情民意信息,廣泛凝聚人心、凝聚共識、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去基層聚共識”“在現場固團結”“到身邊凝人心”……各界別委員同心同向同行,匯識匯智匯力,刷新了一個又一個“高頻”履職新方式。
“新征程新任務對人民政協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對發揮政協界別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滕佳材表示,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75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和在福建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準確把握委員聯系界別群眾的著力重點,聚力打造“為閩協商 為民服務”特色品牌,扎實開展省政協“建言‘十五五’規劃委員話良策”“優化營商環境委員在行動”“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委員進百村”三項活動,為奮力譜寫新福建建設的實踐續篇、時代新篇貢獻政協力量。(本報記者 王惠兵)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