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委員說話
讓無人機更好地帶動低空經濟“起飛”
2024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做好國家空中交通管理工作,促進低空經濟健康發展。”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深海科技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當前,低空經濟已納入國家頂層設計,正快速崛起成為萬億級的產業新賽道。據中國民航局預測,中國低空經濟產業規模將在2025年達到1.5萬億元。
低空經濟之所以能成為一種創新經濟形態,主要在于其具備以下三大特征:
一是以一系列核心技術突破為技術引擎。我國傳統通航行業已穩健發展數十年,目前已注冊3000多架通用航空器。隨著我國在碳纖維材料、動力電池、電機、自動駕駛系統、物聯網、通信技術等多個關鍵領域的技術突破,高性能、高業載、長續航、低成本、低噪音的無人機在短短數年便已成為低空通用航空器的主流,吹響了低空經濟發展的號角。
二是以一整條高端產業鏈為支撐。目前,我國已形成一整條無人機產業鏈,據《中國民用無人駕駛航空發展報告2023—2024》顯示,中國已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大民用無人機出口國,在無人機領域的專利申請量約占全球70%,成為全球第一大技術來源國,成熟的產業鏈為我國低空經濟騰飛打下堅實產業基礎。
三是以三百六十行“低空﹢”賦能經濟發展。與“互聯網﹢”“人工智能﹢”一樣,無人機正憑借其智能化、低成本、高效率、靈活性等優勢重塑傳統產業,賦能千行百業,衍生出“低空﹢物流”“低空﹢農業”“低空﹢應急”“低空﹢文旅”等新業態新模式。“低空﹢”讓偏遠地區物資配送成本更低了,讓重大災害救援速度更快了,讓電力巡線高空作業更安全了,讓農林植保農藥噴灑更高效了。
目前,我國低空經濟在適航取證、政策引導、專利技術、產業規模、產品應用等領域已經位居世界前列,但以無人機為核心力量的低空經濟發展仍面臨不少堵點、斷點。為此,要從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推動“低空﹢”賦能、打造智能基建等方面鋪路搭橋。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既要“放得活”又要“管得住”。要“放得活”,國家已經實施了空域分級分類管理,但低空經濟仍然面臨空域受限、審批難、審批慢等問題,要打通低空空域改革的“最后一公里”,加快劃設“自由低空經濟區”,實現飛行計劃“即申即批”,低空作業“想飛就飛”。要“管得住”,通過“全鏈條管控”,強制產品禁飛區控制功能、完善無人機實名登記,加強雷達觀測、無線電監測、光電追蹤、無人機反制等系統建設,努力杜絕個別機場區域“黑飛”等不安全事件。
推動“低空﹢”賦能,既要拓寬應用場景、又要增強需求引領。發展低空經濟的落腳點在于“低空﹢”的新經濟形態。要拓寬應用面,摸排梳理潛在應用場景,提供項目對接平臺,引導傳統產業和無人機制造產業深度對接,開展定制化研發,推動成果轉化、場景應用等創新實踐,進一步提升速度和效率;要增強需求引領,可將“低空﹢”納入“兩重”“兩新”政策范圍,以市場機制﹢產業政策,促進低空產業鏈高頻互動和生態繁榮。
打造智能基建,既要打造“低空基建”、更要實現“智能運行”。政府主導建立統一的、標準化的低空運行規則和基礎設施。打造“低空基建”,相關部門應做好航行情報、三維高精地圖、航空氣象、通信系統、導航服務等基礎支撐體系的建設,提升低空飛行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要實現“智能運行”,完善低空運行規則,發布“低空交通規則”,提升無人機智能化水平,推動低空經濟發展的智能化、無人化,打造低空經濟領域的“燈塔工廠”,以高質量“低空基建”,實現高水平“智能運行”。
(作者趙東系全國政協委員,廈航董事長、黨委書記)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