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春秋>熱點背后
郁達夫暢談臺兒莊之行
郁達夫(右三)在臺兒莊勞軍存照
1938年3月,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戰協會在武漢成立,郁達夫在會上當選為常務理事,任研究部主任以及《抗戰文藝》編委。
郁達夫以這一身份進入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工作,在郭沫若的領導下做抗日宣傳工作。在此期間,郁達夫曾赴徐州勞軍,歸來后,接受了《民國日報》和《西京日報》記者的采訪……
1938年3月下旬,日軍的板垣征四郎和磯谷廉介兩個精銳師團3萬多人分兩路從臨沂、滕縣夾擊,企圖向戰略要地徐州逼近。日軍精銳的磯谷第十師團和李宗仁指揮的第五戰區部隊在100多公里的戰線上,經過16天的鏖戰,以中國軍隊的大勝、日軍的慘敗載入中國抗戰史冊,史稱“臺兒莊大捷”。
“臺兒莊大捷”后,郁達夫受命作為特使,率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代表團到臺兒莊勞軍。此行巧遇想去臺兒莊考察、但未獲批準的美國駐華武官史迪威將軍。后經郁達夫協調,李宗仁答應史迪威到臺兒莊考察。史迪威后來寫了一篇關于臺兒莊戰役的詳細報告,發表于某軍事雜志,在美國政府和軍方人士中引起了很大反響,促使美國開始對華援助。這次前線考察讓郁達夫受到了極大鼓舞,回到武漢后迅即撰發了一系列文章,熱情謳歌了中國軍民堅決抗戰的英雄氣概。
關于上述史實,已多有研究者予以記述,后世讀者也較為熟悉,在此不贅。不過,筆者新近發現南寧《民國日報》與《西京日報》之上,都曾于1938年4月30日報道過郁達夫等臺兒莊勞軍之事,且在報道中有不少未見于后世的內容,對于深入了解這一事件以及研究郁達夫生平,不無裨益。現轉錄《民國日報》報道原文如下:
郁達夫氏對記者談
從臺兒莊前線歸來之感想
士兵自信敵以炮火抵不過我之忠勇
敵苦于久戰思鄉心切失了戰斗能力
【“中央社”徐州廿九日電】軍委會政治部設計委員郁達夫、李俠公、杜冰坡、羅任一、莊智煥等日前來徐,轉徐前線慰勞英勇抗戰將士,現已分別回徐。記者昨遇郁氏,承告此行觀感云:此次我們奉政治部之命,前來慰勞將士,一面也想看看前線的情形,如軍民合作的現象,士兵風紀的整齊等等。我們到了臺兒莊,到了利國驛,從前線歸來,感想很多,而最重要的一點,是因(為)此次的實地觀察,更加強了我們最后勝利的確信。分開來說:(一)我們的士兵已經有了十足的自信,覺得敵人的炮火、戰車、飛機的亂轟亂放,終抵不過我們的忠勇剛毅;(二)是老百姓抗戰心的加強,敵人轟炸得愈厲害,奸淫擄掠得愈兇,老百姓的自衛與協防的工作也做得愈周到。臺兒莊一役,敵死傷萬余人,郯城邳縣嶧縣諸線敵人的傷亡,每日總在三四千人以上。敵人想雪臺兒莊的奇恥大辱,軀其疲憊之各路殘兵,集合其津浦南北兩段,未戰就已先露出敗兆。因為這些殘兵,都已苦于久戰,思鄉心切,雖勉強集中,實早已喪失了英銳的戰斗能力。于這一次檢閱了許多俘虜及戰死者的手記家信及日記之后,更甚明白。最使我們感覺奇異的,是在臺兒莊作戰的許多華北駐軍板垣磯谷部隊的手記,他們都是與“二二六”事件有關的青年將校及士兵,都是徹頭徹尾的瘋狂法西斯主義者,而在他們的日記里,我們可見到了“被役前的錯誤觀念害怕了”等懺悔畏法之辭。此外的感想還很多,當于去武漢之后,再慢慢的(地)寫出來。
上述600余字的報道,主體內容為郁達夫向記者暢談臺兒莊勞軍之感想。南寧《民國日報》與《西京日報》的報道,除標題在文字上略有不同之外,其主體內容完全一致。由此可見,這一報道,應當皆源于1938年4月29日自徐州發出的同一份新聞通稿,此稿當時全國各地的官方報刊均有轉載,不僅僅局限于南寧、西安等地。可想而知,此次記者對郁達夫的采訪內容,對于國內廣大讀者而言,應當有著普遍的影響力。
報道中,郁達夫著重談了兩個觀點,即中國軍民的必勝信心的增強與日軍兵士的厭戰悔罪心態的漸起。應當說,“臺兒莊大捷”以來,郁達夫的這兩個觀點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印證,中日戰局確實也因之發生著重大轉折。
值得注意的是,郁達夫提到的所謂“二二六”事件,乃是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政變。1936年2月26日,日本法西斯軍官糾集1400多名官兵發動政變,占領政府重要機關,襲擊高級官吏住宅,殺死內大臣齋藤實、大藏大臣高橋是清、教育總監渡邊錠太郎等人,并向陸軍大臣提出兵諫,要求成立軍人政府,試圖推動所謂“昭和維新”,建立以皇道派軍人為核心的軍國主義獨裁體制。
事實上,“二二六”事件是日本法西斯少壯軍官發動的一次軍事政變。以此為契機,廣田弘毅組閣后,以法西斯軍閥為核心的新內閣成立,從而使日本大大加速了發動全面侵略的戰爭步伐。一年之后,七七事變爆發,日軍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中國的全民族抗戰也就此拉開序幕。
郁達夫提及的“‘二二六’事件有關的青年將校及士兵,都是徹頭徹尾的瘋狂法西斯主義者,而在他們的日記里,我們可見到了‘被役前的錯誤觀念害怕了’等懺悔畏法之辭”云云,說明即便在日軍內部的少壯軍官群體中,經歷了臺兒莊戰役的慘敗,他們曾經標榜一時的所謂“武士道”精神也開始有所動搖了。僅僅從這個意義上講,“臺兒莊大捷”在中國抗戰史上的意義與價值,也的確非同凡響。
(作者系四川文史研究工作者)
編輯: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