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數據>數據新聞
從兩會熱點看中國
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委員們圍繞經濟發展、科技創新、民生保障、文化旅游等議題展開熱烈討論。我們通過大數據梳理出委員們關注的部分熱點話題,這些議題不僅反映了當下社會各界的關切,也勾勒出國家未來發展的清晰圖景。這些討論不僅關乎國家發展大計,更與每個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透過兩會這扇窗口,我們看到了一個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的中國。
從“哪吒鬧海”到文化“出海”
《黑神話:悟空》橫空出世,快速席卷全球游戲市場;一句“若前方無路,我便踏出一條路”,讓《哪吒之魔童鬧海》出彩又“出海”。從悟空到哪吒,如何講好中國故事,推動更多中國文化IP“出海”,成為委員們關注的話題。委員們認為,這些作品深入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并通過現代藝術形式和技術手段進行創新性演繹和表達,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生動實踐,更是中國文化自信與文化創新能力的直觀展現。部分委員認為,中國電影要“走出去”,加強敘事能力是核心,從創意、創作到生產、傳播,都需要融入國際視野。部分委員建議,除加強國內人才培養外,還要制定優惠政策,吸引海外高端文化人才來華創業,加大人才表彰力度,激發創新活力。部分委員認為,扎根本土文化、運用科技手段、注重版權保護,以及立法保障傳統藝術,正是未來中國文化“出海”的重要步驟。
從DeepSeek到AI賦能
今年以來,以深度求索(DeepSeek)為代表的“杭州六小龍”火爆出圈,與人工智能相關的話題也成為委員關注的熱點議題。委員們認為,人工智能發展已從技術探索階段快速邁向規模化應用階段,“技術突破—場景落地—產業升級”正在形成閉環,“人工智能+”應用爆發即將到來。部分委員建議,要深入挖掘各行業的真實需求,結合各行業的復雜場景構建多模態行業大模型,推動大模型技術賦能行業智能化,填補技術與產業落地之間的“鴻溝”。部分委員建議,要研究未來尤其是“十五五”規劃如何進一步加強我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建設。部分委員建議,構建更加完善的AI應用安全治理體系,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最大化地釋放大模型技術的潛力。部分委員呼吁,人工智能并非萬能鑰匙,而僅僅是輔助工具。不能忽視人類自主學習和創造性提高的重要性。
從養老到銀發經濟
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討論銀發經濟信息約2萬條。據估計,銀發經濟在供需兩端都有巨大的空間,到2035年,我國銀發經濟體量預計可以達到30萬億元左右。委員們認為,銀發經濟不僅是應對老齡化的“必答題”,更是促進產業升級的加分項。部分委員建議,應在完善社會保障和服務方面加大政策供給,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大力發展銀發經濟;部分委員認為我國的老齡需求正在從“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既有對衣食住行的實物需求,也有對健康養老的服務需求,還有休閑、娛樂等“詩和遠方”的新需求。部分委員建議,強化科技賦能,拓寬數字技術應用于養老服務的場景,將智能化建設、機器人技術等融入日常照護、智能助行、醫療康復、家庭服務等多方面、各領域。
從教育大國到教育強國
教育,關乎千家萬戶、民族未來。進一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高中階段教育學位供給、分類推進高校改革……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釋放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發展“新信號”。多位委員表示,拔尖創新人才的選拔與培養是系統性、鏈條性問題,需要統籌推進各學段分類改革。部分委員關注學生和教師心理健康,建議構建“家—校—醫—社”聯動機制,普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大對教師心理健康考核與測評,讓教師能以健康心態從事工作,同時應避免考核增加教師額外負擔。部分委員關注因材施教,建議尊重孩子成長規律和教育規律,在一定階段適當分流,實行多樣化發展,在高中階段積極開設各類特色學校。部分委員關注西部人才流失問題,建議出臺政策,嚴禁東部高校到西部高校“挖人”,嚴禁“雙一流”高校到“雙非”高校“挖人”,建立健康、良性的人才成長環境,使東西部發展比翼雙飛。
從“生得好”“養得好”到生育友好型社會
生育話題一直受委員關注,要實現“生得好”“養得好”,進一步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還需多方面發力。在服務能力提升方面,有委員提出要提升托育服務質量,推廣“托幼一體化”,探索“學區制”改革。生育假期優化方面,建議延長產假、明確陪產假天數,同時依據企業規模和行業特點優化生育假期制度,政府給予企業支持。生育健康方面,多位委員關注不孕不育診療體系和輔助生殖藥物可及性,建議推廣中西醫結合治療不孕不育。關于全職媽媽再就業,有委員提出針對全職媽媽需求開展技能培訓,促進訓用供需匹配,鼓勵用人單位在車間、生產線、管理崗位等設立媽媽崗。
從基層醫療到全民健康
我國在鄉鎮、社區和村有超過60萬所醫療衛生機構,超過500萬名的醫務人員工作在基層一線。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實施醫療衛生強基工程。有委員提出要進一步加強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打開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新局面。部分委員提出打通鄉村醫療“最后一公里”,通過“智慧村醫工程”,將醫療健康智慧化建設落實到村級,填補基層健康服務缺失,實現村醫對村民的全面健康服務管理。在人工智能與醫療的深度融合方面,部分委員建議向基層延伸AI輔助診療系統,降低漏診率。建立AI家庭醫生,為基層群眾構建AI健康管理師,進行個性化健康管理和疾病預防。也有委員建議推動基于人工智能的全民健康管理體系,以“AI個人健康管理App”為核心載體,通過與醫保個人健康賬戶關聯,構建一個低成本、高效率、普惠可及的全民健康管理平臺。
從冰雪經濟到文旅高質量發展
剛剛過去的冰雪季,黑龍江接待國際入境游客、游客總花費分別增長103.9%、117.5%,漠河北極村接待游客增長55.3%,哈爾濱冰雪大世界開園68天,接待游客356萬人次、增長31.4%,單日最高突破10萬人次、創歷史新高。冰雪經濟帶火了東北經濟。有委員建議,利用冰雪資源做大冰雪經濟,既要與旅游結合起來,也要與城市文化相融合。建議支持冰雪旅游線路開發,激發“跟著賽事去旅行”熱情,使東北成為更多游客的首選目的地。除此之外,“一部劇帶火一座城”“跟著影視劇打卡一座城”火爆出圈。有委員表示,該現象進一步推動了文旅事業發展,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建議強化各地文旅部門“情緒營銷”的意識,結合當地特色和即時熱點開展主動式營銷,加大文旅融合場景的開發力度,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提升游客的沉浸式體驗。240小時過境免簽政策不斷釋放入境游帶動效應,有委員建議,進一步推動簽證便利性升級,構建“暢游全中國”免簽聯動機制,并且可針對不同人群設立精細化、精準化分類簽證,最終推進文旅高質量發展。
從民營經濟到中國經濟光明論
火出圈的“哪吒”、會思考的DeepSeek、會跳舞的機器人……2025年春節期間,神秘“東方魔法”驚艷寰宇的背后,閃耀著中國民營企業的身影。人工智能、民用航空、量子信息、人形機器人,中國民營企業在多個領域展現出澎湃沸騰的創新活力。關于民營科技企業發展,有委員提出打造多元開放協同的科技型新生態,推動各類資源精準賦能民企,開放公共與半公共創新平臺,引導民企布局前沿科技領域,加大研發投入,實現高質量發展。有委員建議,推進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隱性壁壘,明確政府權力清單,解決“越位”問題,讓民企放心發展。關于優化營商環境,有委員建議,要進一步以國際化、法治化視野打造營商環境,為民營企業健康發展提供堅實保障。同時,民營企業也要加強自身建設,把握發展機遇,在新時代展現新作為。民營企業家政協委員表示,要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以為社會、為國家解決問題為驅動力,創造更多新產品新模式并做大做強,向著高質量發展轉型升級。政策春風已至,未來光明經濟要靠大家奮力劃槳!
編寫: 解艷華 隋國龍 秦云 趙慶慶 魯雅靜 門東平 李浩 李律杉 錢蓓蓓(實習) 初鳳杰(實習)
編輯:馬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