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多黨合作>民進
讓青山有價,綠水增值
——民進中央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民主監督2025年第一次調研綜述
民進中央調研組在江西宜春市調研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工作情況 (民進中央供圖)
今年是民進中央對口江西省開展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民主監督工作的收官之年。幾年來,在美麗江西建設不斷取得新成績、新成效的道路上,民進中央是監督者、合作者亦是見證者,深度參與并見證了江西省生態文明建設的高質量發展。
2月中旬,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進中央常務副主席朱永新率民進中央調研組又一次踏上贛鄱大地,聚焦突發環境事件風險防控和應急處置情況、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等議題,從宜春到撫州,調研組深入工業園區排污一線,走進林下經濟發展基地,在專項民主監督工作中持續發力,不斷探尋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有效路徑,為新征程上多黨合作助力長江大保護的“江西篇章”增添了生動注腳。
???筑牢突發環境事件風險防控安全屏障
“這個應急蓄水池容積有多少?”“在應急攔蓄污水后,你們對氟化物的污染有什么處理?”“這里以前有沒有發生過污染事件?”……在宜春經開區水環境應急處置基礎工程前,調研組一行在詳細聽取該工程相關情況后,將一連串關切的問題拋向現場負責人。
“該工程總應急空間達到25萬m^3,壩前斷面預警監測站與應急攔污壩聯動,如氟化物等污染物監測數據出現異常,就會第一時間啟動水環境應急處置基礎工程,通過應急攔污壩和輸水工程截流受污染水體,達到‘以空間換時間,以時間保安全’的目的。”針對專家們的問題,負責人一一作了解答。
據介紹,在2024年11月的一次實戰中,檢測出水中鉈濃度異常,宜春市各部門果斷采取應急措施,通力協作,第一時間攔截受污染水體,設立加藥點、監測點,并利用前期建立的企業水質“指紋庫”,開展污染源調查,最終事件得到妥善處置,未對下游水質安全造成威脅。
該應急處置基礎工程是宜春經開區水環境應急的第三級防控體系。此前,調研組一行深入廣東興發鋁業(江西)有限公司和宜春時代科技有限公司調研企業、園區污染防治的具體情況。
在廣東興發鋁業(江西)有限公司,一本記錄著企業落實污染防治主體“責任清單”的環保手冊吸引了調研組的注意。企業負責人介紹,“為確保污染防治、生態保護、環境風險防范等措施落實,企業采用新技術、新工藝,以科技助力綠色發展,并常規性開展各種環境突發事件的應急演練。”
在企業的污水池前,調研組一行查看了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和采樣情況。“每個工業園區都設有應急池,一旦污水排放監測數據異常,污水將回流應急池,同時通知相關負責人進行問題排查,作出超標報告,數據也將同步傳輸至環保平臺。”宜春市環保局工作人員介紹說。
這是宜春市推進化工園區“一園一策一圖”方案編制工作,完善突發環境污染事件多級防控體系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宜春聚焦打造世界級鋰電新能源產業基地目標,鋰電新能源產業實現快速增長,但化工、醫藥、建材等傳統產業仍占據較大比重,為有效防范產業結構帶來的重金屬污染風險,宜春市堅持源頭防控、過程嚴管、科學處置,全面提升風險防控水平和應對處置能力。
在撫州,江西臨川經濟開發區化工集中區同樣構筑起了“一級防控不出廠區、二級防控不進內河、三級防控不出園區”的突發水污染事件三級防控體系。調研組實地考察了該體系的雨水收集池、事故應急池、化工集中區危化品車輛專用停車場、事故廢水攔截水閘及公共應急空間等。
“無論是根據廢水水質情況,選擇自流至污水處理廠,或通過槽車轉運到有資質單位進行處理,治污工作還應根據不同時期的特點進行針對性管理。”民進中央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民主監督工作特邀專家、湖南省政協副主席、民進湖南省委會主委潘碧靈提出,如在洪水期、枯水期和高峰期分級、分重點管控,建議在特定時期和區域實施特別排放限值。“隨著化工企業增多或結構調整,污染物超標的風險依然存在,這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必須未雨綢繆,充分考慮氣候變化、地質災害等環境因素,提前制定措施以應對新挑戰。”
突發環境事件風險防控與應急處置是筑牢生態環境安全屏障、守護公眾健康福祉的關鍵舉措。民進中央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民主監督工作特邀專家、上海市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林衛青建議,在三級防控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利用數字孿生技術助力重點水體的水環境預警預測系統建設。“目前突發水污染事故應急預警預報系統可構建包含上千種油品和400多種化學品理化性質的數據庫。一旦水域發生突發污染事故,借助化學品模型,可以在10分鐘內掌握污染團的擴散范圍與程度,為應急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探索“兩山”轉化創新路徑
宜春市銅鼓縣地處贛西北邊陲,森林覆蓋率超過88%,作為人口小縣和林業大縣,銅鼓優勢在山、潛力在林。
在銅鼓縣三都鎮大槽村,調研組走進一片毛竹林深處,郁郁蔥蔥的竹林間矗立著一臺萬畝竹海數字監測數字屏,溫度、濕度和土壤狀況實時可視化,自動化澆灌系統和林間筍竹軌道運輸車都印證著大槽村運用數字化改造,用筍竹產業“鏈起”的大“錢”景——2022年,該村成立了近百人入股的“槽發林業合作社”,通過租賃、流轉山林實現毛竹統一經營;2024年該村創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示范點,實現降本增收,目前村內80余戶農戶實現就地就業,村集體經濟和村民收益都顯著提高。
在銅鼓縣,遍地黃精成就了另一番富民圖景。自2016年,銅鼓縣開始林下種植以黃精為主的森林藥材,先后經歷了從“人種天養”粗放式經營到“高產栽培”高質量發展的過程。
隨著黃精種植規模越來越大,黃精加工企業也紛紛落戶銅鼓縣。黃精茶、黃精酒、黃精糕、黃精芝麻丸……看著展示柜上各式各樣黃精加工品,調研組感慨,林下黃精真正成了當地的致富“金”。
“銅鼓縣的發展實踐,生動展現了山區縣如何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可行路徑。”生態環境部土壤生態環境司副司長、一級巡視員鐘斌指出,“從局部看,山區縣實現這一轉化可能仍需一個過程,但就長遠而言,綠水青山是天然的經濟優勢,重點在于解決山區縣與發達地區之間的交通問題,依托特色產業和生態旅游為主要載體,推動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助力山區縣走上可持續發展的致富之路。”
在撫州市廣昌縣旴江林下經濟示范基地,調研組沿著林間小路一路走一路看,黃金菇、羊肚菌、赤松茸……各種食用菌映入眼簾,穿插其間的還有崗梅、茯苓、芍藥等中藥材。
當地食用菌種植大戶謝遠財介紹,如今,廣昌縣已建成50余公里的“百里崗梅產業帶”以及20個高標準林下經濟示范基地,推行“林﹢菌﹢藥”“林﹢禽”“油茶﹢藥”“果﹢藥”等復合種植模式,先后引進了20多家食用菌、中藥材等深加工企業,形成林下經濟產業園,促進林下經濟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帶動周邊萬戶農民增收致富。
在廣昌(蓮鄉優品)“兩山”轉化生態價值產品展示中心,全縣各鄉鎮合作社、村集體、家庭農場的優質農產品琳瑯滿目,成為廣昌縣對外展示生態價值轉換成果的重要窗口。
另一邊,撫州市南豐縣作為江西省首批濕地資源運營機制改革試點縣之一,2022年2月,成立了集濕地資源收儲、修復、評估、交易和科普宣傳等功能于一體的南豐縣濕地資源運營中心。
走在春意盎然的南豐縣百年樹王園生態濕地,很難想象這里曾是一片荒廢橘園,如今“濕地﹢南豐蜜桔”的創新嘗試不僅保護了具有歷史價值的百年橘樹,還新增36.9畝可交易濕地指標作為濕地運營中心的綠色資產上架,實現了約400萬元的市場價值,成為南豐縣探索“濕地﹢”多元化運營模式,構建濕地資源生態價值轉化體系的創新實踐之一。
???生態環境保護的“江西實踐”
環境是鄉村的“名片”。開展人居環境整治,打造生態宜居的鄉村新風貌是關乎民生的“關鍵小事”,也是民進中央在專項民主監督工作中持續關注的長線課題。
“農村基礎設施一直面臨‘重建輕管’難題,廣昌縣以城鄉供水一體化為依托,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專業維養、行業監管’原則,探索出符合廣昌縣情的農田水利工程等農村基礎設施‘五位一體’管護模式。”在廣昌縣農業示范園“五位一體”展覽館,調研組深入了解了農村基礎設施管護的“廣昌模式”。
2020年,廣昌縣通過社會購買服務方式,引進省水務集團進行為期10年的全方位管護,建立了一支有組織、有制度、有技術、有服務站點等優勢的專業化管護隊伍,對農田水利工程、農村飲水工程、新農村基礎設施、鄉村道路、農村公墓等農村基礎設施進行統一管護,創新機制體系,落實管護資金,嚴格督查考核,堅持數字賦能,全縣水利數據資源“一張圖”真正實現了一網感知。
在“廣昌智慧水利信息化平臺”前,調研組觀看了廣昌依托三級管護網絡如何實時實現對鄉村道路接報管理和維養處置,助力鄉村展現干凈、有序的新面貌。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從廣昌縣放眼撫州市,作為全國第二個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市,撫州正面臨著更為深入且關鍵的生態命題:如何破解生態產品“度量難、抵押難、交易難、變現難”,打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換通道?調研組走進撫州市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創新中心探尋答案。
“古村落金融貸”“氣候貸”“碳減排優惠貸”……為完善生態產品核算評價體系,推動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規范化、常態化和制度化。撫州上線運行市域GEP核算平臺,明確指標體系、具體算法、數據來源和統計口徑,推進GEP進考核、進補償、進賠償、進規劃、進市場、進項目、進濕地占補平衡、進審計、進古村落等“九進”,拓寬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渠道。
在生態產品市場交易體系中,撫州打造“兩山”智能化綜合服務平臺,打通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等14個數源系統,并開發上線了App應用程序,實現生態資產交易全流程電子化,截至去年12月底,全市生態資產權屬累計交易額達到257.5億元。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事關我國發展理念、發展方式和發展動力的深刻變革。”民進中央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民主監督工作特邀專家、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環境管理系主任魏文棟建議,江西應緊抓國家政策窗口期,超前布局產品碳足跡、碳計量標準體系建設等領域,以科技創新支撐綠色發展,推動綠色金融創新,加快構建綠色供應鏈,依托江西生態優勢打造區域公共品牌。
讓青山有價,綠水增值。4天時間里,調研組輾轉2市6區、縣,親身感受到江西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強勁勢頭。
“清新的空氣、清潔的水源、宜人的氣候、肥沃的土壤、茂密的森林等生態產品,這些都是江西最大的財富、最大的優勢、最大的品牌。”調研組表示,民進中央將加強與各方的溝通協商,落實專項民主監督工作總體部署,助力江西在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中取得經驗、走在前列,以慎終如始的態度、勤勉務實的作風、扎實有效的工作,更好助推美麗中國建設,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大局。(本報記者 王慧文)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