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地方政協
重慶大足區政協助推非遺傳承發展
鯉魚燈舞精彩“出圈”“大足鯉魚燈舞登上了2025年央視春晚,作為土生土長的大足人,我特別激動和自豪!”重慶市大足區政協委員馮莉如是說。
在央視春晚的“重慶7分鐘”里,38名舞者手持手工扎制的鯉魚燈,在千廝門大橋等重慶標志性場景中模擬鯉魚“漂江”“八字花”“大翻身”等動作進行表演,仿佛群魚暢游水中,絢麗的舞臺效果令觀眾贊不絕口。而這些贊譽與喜愛的背后,飽含著大足區政協為助推大足鯉魚燈舞傳承、保護和利用所付出的努力。
“大足鯉魚燈舞”起源于唐末,是在大足區萬古鎮發展起來的獨具地方特色的燈棚類民間舞蹈,迄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2009年被列入重慶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每逢喜慶年節,“耍鯉魚”便成為大足區約定俗成的民間表演習俗。2009年、2019年,大足鯉魚燈舞分別參加了國慶60周年天安門彩車巡游和國慶70周年天安門聯歡活動。
盡管歷史悠久、深受群眾喜愛,大足區政協在近年來的調研中發現,鯉魚燈舞在保護傳承利用中仍存在品牌不夠響亮、文創產品缺乏、傳承后備力量不足、演出場次偏少等問題。為此,在2023年大足區政協全會期間,馮莉等委員建議,支持大足鯉魚燈舞參加市內外非遺主題傳播實踐活動,提高其社會可見度、參與度、美譽度。
在大足區政協的持續助推下,鯉魚燈舞一次次精彩“出圈”——
2024年2月,大足鯉魚燈舞受邀參加在江西景德鎮陶陽里歷史文化街區及御窯遺址公園舉辦的“陶陽廟會”演出活動;6月,大足鯉魚燈舞亮相央視《非遺里的中國》節目;8月,亮相貴州“村超”,為賽事添彩,觀眾好評如潮;10月,由大足鯉魚燈舞和民間龍舞相結合排演的舞蹈《鯉魚躍龍門》,參加第十七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優秀民間藝術表演作品終評賽角逐……隨著一次次大型活動的宣傳推廣,大足鯉魚燈舞知名度越來越高,被邀請參加各項大型活動的次數也越來越多,2024全年參加全國各類活動已達到50余場,知名度逐漸提高。
為解決傳承后備力量不足問題,代克兵委員建議,鼓勵更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走進學校開展傳習活動,更多學校建立相關傳承教育基地。對此,區文化旅游委和萬古鎮高度重視,將大足鯉魚燈舞納入區內6所學校的體育課程,并建成傳承教育基地4所。同時,傳承專業隊伍也愈發壯大。
如何讓非遺與文旅融合,為大足鯉魚燈舞傳承錦上添花?李潔委員建議,建設完善鯉魚燈舞文化展陳空間,豐富文創產品,讓游客不僅可以看鯉魚燈舞、逛鯉魚燈舞博物館,還可以品嘗鯉魚宴、購買鯉魚燈文創產品。如今,室內面積300余平方米的“鯉魚燈舞”傳習所和占地70畝的鯉魚燈舞文化體育公園已應運而生。
在今年重慶市政協全會上,市政協委員、大足區政協主席廖文麗帶去的建議也與鯉魚燈舞相關。“通過多年的沉淀和發展,大足鯉魚燈舞創建國家級非遺項目的條件已經成熟。”她說,作為重慶極具特色和辨識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足鯉魚燈舞歷史淵源清楚,傳承脈絡清晰,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建議在市級層面推動萬古鯉魚燈舞創建國家級非遺項目,讓鯉魚燈舞在更大的舞臺上不斷舞動精彩。(通訊員 彭勇 本報記者 凌云)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