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大家談 主席論壇 委員說話 同心論壇 議事廳 微言大義 望海樓札記

首頁>要論>頭條

做好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賦能鄉村全面振興

2025年03月21日 08:03  |  作者:本報特邀評論員 范社嶺  |  來源: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鼓勵各地結合實際,探索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的新路徑、新模式,不斷開發新的應用場景。通過試點示范,總結經驗并推廣應用,推動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不斷創新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在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璀璨的農耕文明,保護農業文化遺產是人類共同的責任。農業文化遺產作為農耕文明的關鍵呈現形式與傳承載體,承載著人類數千年的智慧與實踐。它們見證了不同歷史時期農業生產的發展脈絡,蘊含著獨特的生態理念、傳統技藝以及深厚的文化內涵。我國在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領域成果斐然,截至2023年11月,我國已擁有22項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數量位居世界首位;此外,據農業農村部數據,我國目前已有188項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這些寶貴的遺產不僅是民族文化的瑰寶,更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資源,對鄉村的經濟發展、文化繁榮以及生態保護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然而,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中也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保護意識與認知不足,保護資金與專業人才匱乏,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矛盾,文化傳承與創新不足,管理與協調機制不完善等方面。因此,下一步還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加強保護與管理體系建設。有關部門應指導各地制定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地方性法規和政策,明確遺產的保護范圍、標準以及破壞遺產的懲處措施等,為保護工作提供法律依據。各地政府可以實施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負責制,統籌協調遺產保護、開發和利用等工作。相關保護責任單位應制定科學合理的保護規劃和開發策略。農業農村部門應組織專業人員對農業文化遺產進行全面普查,建立詳細的檔案和數據庫,記錄遺產的地理位置、歷史沿革、文化內涵、生態特征等信息,為后續的保護與研究工作提供翔實的數據支持。

推動產業融合發展。各地可依托當地的農業文化遺產資源,培育和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品牌。通過挖掘遺產地獨特的農產品品種、傳統種植養殖方法和與之相關的文化故事,打造具有地域標識和文化底蘊的農產品,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此外,一些有條件的地方可借此開發以農業文化遺產為主題的鄉村旅游項目,打造農業觀光、農事體驗、民俗文化展示、鄉村休閑度假等多元化的旅游產品。游客可以參與傳統農耕活動,體驗收獲的樂趣,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從而豐富文旅項目,增加旅游收入。文化遺產保護部門還應深入挖掘農業文化遺產中的文化元素,開發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化創意產品,將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優勢,帶動當地文創產業發展。

強化人才支撐。各地可通過培訓班、講座、實踐指導等方式,培養一批熟悉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本土人才。培訓內容涵蓋農業文化知識、遺產保護技術、文化傳承方法等,提高本土人才的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各地政府可考慮出臺優惠政策,吸引文化、旅游、農業等領域的專業人才到當地從事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這些政策可以包括提供住房補貼、科研啟動資金等,為專業人才創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對在遺產保護、開發、利用等方面作出突出貢獻的人才給予表彰和獎勵,激發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利用報紙、電視、網絡等媒體,廣泛宣傳農業文化遺產資源和保護成果。通過制作專題報道、紀錄片、短視頻等形式,向公眾展示農業文化遺產的魅力和價值,提高公眾的保護意識。鼓勵幼兒園、中小學開展農業文化課外實踐活動,讓青少年從小接觸和了解農業文化遺產,培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保護意識,從小樹立珍惜糧食和糧食安全理念。鼓勵村民開展與農業文化遺產相關的民俗活動、傳統技藝表演等,傳承和弘揚優秀的農耕文化。

加強科技支撐與創新。利用大數據、物聯網、衛星遙感等現代信息技術,對農業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保護和管理。各地可建立農業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虛擬展示平臺等,讓人們可以隨時隨地了解和欣賞農業文化遺產。此外,文旅部門可以利用大數據分析游客行為和市場需求,為遺產地的旅游開發和產品設計提供依據。高校、科研機構應圍繞農業文化遺產開展科學研究,探索傳統農業技術與現代科技的融合創新。鼓勵各地結合實際,探索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的新路徑、新模式,不斷開發新的應用場景。通過試點示范,總結經驗并推廣應用,推動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不斷創新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范社嶺系全國政協委員、民建河北省委會專職副主委)

編輯:董雨吉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日本va午夜中文字幕久久 | 日本乱中文字幕系列在线观看 | 日韩激情乱码精品在线 | 日本免费香蕉大道 | 日本七七中文字幕 | 亚洲国产原创AV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