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地方政協
候鳥歸來處 洞庭綠意濃
——湖南常德市政協委員“護航”國際重要濕地生態
早春時節,湖南西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蘆葦蕩里,一群東方白鸛振翅掠過湖面,中華秋沙鴨悠閑踱步,岸邊,政協委員正帶著孩子們辨認濕地植物。
這片如今碧水連天、鳥鳴魚躍的濕地,幾年前還面臨著楊樹侵占、水質波動、生態失衡的挑戰。而這場“濕地重生記”的背后,是常德市政協連續多年助力西洞庭湖國際重要濕地生態修復的實際行動。
“問題在水里,根源在岸上。”2023年,常德市政協通過整合西洞庭區域內部分委員工作室的力量,成立了市政協“洞庭濕地衛士”委員工作室。30多名市、縣政協委員聯合漢壽縣檢察院,在保護區內設立公益訴訟法治教育基地,開展生態普法宣傳100多次。他們與濕地管護員組成巡查隊,年均巡護里程超1萬公里,三汊障等重點區域的一批人工養殖魚池矮堤得到整治,養殖魚池全面退出。
在沅南垸片區,政協委員的監督建議促成了一場“治水革命”。針對斷面水質總磷超標問題,委員們提出“農村改廁+河湖
數字記錄著濕地的重生:退耕還濕2萬畝,恢復水生植被2.25萬畝,清除楊樹再生萌苗1000萬株,67處砂石碼頭徹底關閉……隨著37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銷號,保護區內12.2萬畝退化濕地重現生機。
“現在周邊的村民都知道舉報偷排公示牌上的電話。”委員們笑著說起最近的新發現——保護區周邊部分村民的微信頭像,悄悄換成了自家拍到的珍稀鳥類。
夕陽西下,常德漢壽西洞庭保護區的青山湖垸迎來不少游客和攝影愛好者。一望無際的濕地中,成千上萬只候鳥翩翩起舞。小天鵝、鸕鶿、野鴨、白鷺,它們雜居嬉戲,悠揚自在,在濕地中間的水域形成了約一公里長的候鳥帶。剛剛過去的這個冬天,洞庭湖成為45.85萬只候鳥的越冬地,再創歷史新高。
如今,這里不僅是鳥類的樂園,更成為環保教育的天然課堂——委員工作室聯合濕地宣教中心,組織近千名小學生開展生態研學,孩子們參觀鳥類標本、通過望遠鏡觀察水鳥形態和行為
從“人進湖退”到“湖進人護”,西洞庭湖的變遷印證著政協力量。當春日的暖陽灑在萬畝新生濕地上,委員們又踏上了巡湖路。他們的筆記本里,記錄著下一個目標:讓更多“生態傷疤”變身為“候鳥天堂”。(記者 劉洋 通訊員 余泳東 何加貝)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