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地方政協
看見敦煌,不斷生長的生命
杭州市西湖區政協助力“閱讀第一區”文化建設
人民政協網3月19日電 最美人間四月天,正是讀書好時節。3月16日下午,杭州文三路上的“西湖遇見敦煌”書香藝術空間,迎來了第二場“遇見大家”文化講壇。敦煌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原副所長、南京師范大學敦煌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兼職教授、中國美術學院公共藝術學院客座教授碩士生導師、杭州佛學院藝術院教師謝成水,攜新書《敦煌壁畫臨摹精品集》與《看見敦煌》精裝本做客空間,與九三學社社員、西泠印社社員、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常務理事黃征教授展開談,道出了杭州與敦煌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活動吸引近百位敦煌藝術愛好者到場,座無虛席,最后排也站滿了人,成為是書香社會的生動縮影。
杭州與敦煌的因緣,絲綢之路上的跨文化共鳴,對談圍繞從上世紀中國首批浙江大學的敦煌學老專家的研究開始,到如今敦煌藝術在杭州傳承、創新的繁榮景象。現場首次展出的謝成水教授精品壁畫臨摹原本《舍身飼虎》《蓮花飛天藻井圖》《觀世音普門品》,更是把活動推向了高潮。
敦煌文化的瑰麗,是一道跨越千年的時空之門。絲綢之路上,敦煌聯結著東西方,串聯起古中國、古印度、古希臘和古巴比倫四大文明古國。這條路,張騫走過,玄奘走過,商人們和將士們也走過。在1900年敦煌藏經洞現世后,一代代學者投入到發現保護當中,謝成水教授也是其中一員。
1976年,年輕的謝成水從福建師范大學藝術系(油畫專業)畢業,他問自己,自己的美術之路通向何方?懷著這樣的疑惑,1982年,在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進修油畫。他發現,西方近代藝術發展史過程中,近百年的西方藝術不斷地從東方藝術中汲取營養。“既然西方藝術能從東方藝術里擷取現代藝術語言,那么我作為一個中國人,為什么不能直接從中國傳統藝術里找到自己的藝術語言呢?”
一次駐足,謝成水看見了敦煌。他籌措395元錢,獨自一人輕裝前往遙遠的敦煌,與敦煌結下了一生之緣。1984年,他應敦煌研究院之聘前往莫高窟從事敦煌藝術研究。和歷代敦煌守護者們相同,謝成水將自己的青春和人生都留在了莫高窟內、月牙湖畔、鳴沙山旁。他日日獨坐洞窟,潛心研究,臨摹壁畫,四十多年來,謝成水醉心于敦煌藝術,發表了20多篇學術論文,出版有《敦煌石窟藝術?莫高窟第290窟》《謝成水敦煌壁畫線描集》《敦煌壁畫線描精品集》《中國石窟壁畫修復與保護》(合著)等。其臨摹的敦煌壁畫臨本被敦煌研究院收藏,并多次作為國家文化的交流之作,先后在日韓印美法等國家展出。
看敦煌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這個“生命”,是不同時代畫師們對敦煌壁畫這一事業的傳承和延續。
當謝成水教授走出敦煌、回到江南,便開始致力于敦煌藝術推廣的故事。除了踐行于教育一線,將所學傾囊相授,更與其團隊一起致力于敦煌薪火相傳,讓黃沙之下的藝術瑰寶,被更多的人所認識、熟知。在謝成水教授看來,在敦煌,我們每個人都能看見自己。這里的一筆一畫都迸發出攝人心魄的氣勢與神韻,使后繼者感受到身上流淌著和先輩一樣溫暖而執著的血液。當年,在即將啟程去敦煌時,送別的人擔心他身體會吃不消,他說:“不管怎么樣,我都要‘看見敦煌’再說!”現在,再次回憶起這段“苦行之旅”,他說道:“我也沒什么可遺憾的,我去敦煌的初心,就只是為了‘看見敦煌’。”謝成水現場簽售的新書《敦煌壁畫臨摹精品集》與《看見敦煌》精裝本從視覺到思想,涵蓋了敦煌研究院老一輩學者謝成水教授四十載的藝術研究、探索、創新、感悟以及對當代藝術的深刻洞察。書中首次收錄謝成水教授經典的敦煌壁畫、彩塑臨摹的精美彩色圖版,以及他“看見敦煌”所感所悟。
敦煌本身是人類所共有的精神財富,理應被更多人看見、欣賞、傳承。敦煌文化也應該和當代文化進行再次融合,從而為我們民族產生新的精神力量。活動現場首次展出了謝成水教授精品壁畫臨摹原本《舍身飼虎》《蓮花飛天藻井圖》《觀世音普門品》,給予現場參與者一個走進敦煌的路徑,與謝成水教授一同透過模糊斑駁的畫面,看見豐饒盛大的敦煌。
“遇見大家”文化講壇暨“溪湖匯”政協委員大講堂,由杭州市西湖區政協、杭州市西湖區委宣傳部、杭州西湖文化旅游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主辦,杭州市西湖區政協新聞文體界別、杭州文三數字生活街區運營管理有限公司承辦,是積極響應西湖區“閱讀第一區”,持續打磨的一塊文化金字招牌,聯合西湖閱讀聯盟,通過邀約敦煌學人的文化講學、藝術展示,舉辦大家面對面、閱讀圓桌會、VR品敦煌等一大批接地氣、具新意、有特色的書香活動,打造家門口的“文化糧倉”。(王瀚琳 劉靜 記者鮑蔓華)
編輯: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