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地方政協
廣州荔灣區政協助推老舊物業提質增效工作
一件“百姓提案”帶來的改變沿著廣州市中山路向西而行,在百年古建筑陳家祠對面,一片橙色的建筑格外亮眼。鋼管、蒸汽閥等工業老物件隨處可見,科技公司、網紅店、咖啡店琳瑯滿目,呈現出新舊交織的獨特風格,成為街坊、游客熱衷的打卡點。
很難想象,兩年前這里還是一片沉寂的舊廠房。這一切改變,源自一件荔灣區政協的“百姓提案”。
荔灣區是廣州的中心城區。一江珠水將其劃分為南、北兩片,其中,北片老城區歷史文化街區集聚,市政基礎設施相對陳舊,分布著大量的老舊物業。區政協委員朱嵐敏銳地捕捉到這一點,根據界別群眾的意見和呼聲,提出了《對老舊廠房、辦公樓宇、專業市場轉型升級的“百姓提案”》,建議對荔灣現有殘破的老舊廠房、入駐率偏低的辦公樓宇、經營業態落后的專業市場進行轉型升級,改造成優質的產業發展平臺和載體。該提案曾被列為荔灣區政協年度“十大百姓提案”,并作為區政協主席主題教育調研的重要課題予以推動落實。
“要發展產業,首先要解決平臺和載體的問題。”圍繞該議題,區政協召開調研工作動員會。區政協主席吳輝文表示,希望通過調研,對荔灣區北片物業和產業情況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和認識,通過調研掌握情況、創新思路,為解決發展問題提出科學、正確的決策依據。
思路清,則方向明。隨后,吳輝文帶領政協委員,先后到荔灣區北片各街道實地調研,召開重點提案辦理協商座談會。一行人在大街小巷中邊走、邊看、邊問,通過發放問卷、實地走訪、數據摸查等方式全面了解區內老舊物業底數,整理出207個總面積約320萬平方米的“五舊”(舊廠房、舊倉庫、舊園區、舊樓宇、舊專業市場)物業底冊。
在調研過程中,調研組發現這些老舊物業大都有著優越的區位、完善的配套,但普遍存在著“不能改”——產權情況不清、物業性質不符;“不想改”——改造動力不足、資金投入較大、回報周期較長;“不會改”——缺乏方向定位和改造路徑等難題。
針對“不能改”的難題,調研組提出“一籃子”解決辦法,建議建立項目服務專班模式,實行“容缺受理”信任審批制度,規范老舊物業提質增效機制;建議對納入提質增效改造項目庫的物業載體,荔灣區應當給予更多的資源傾斜和資金支持,以解決“不想改”難題;建議荔灣區加強對物業的指導,明確產業定位和發展方向,打造多元化的高質量發展園區,以解決“不會改”的難題。
在形成高質量調研報告的同時,區政協將調研成果轉化和提案辦理落實相結合,制定了試點工作方案,建議選擇存在問題有共性、改造條件較成熟、示范效應強的園區開展老舊物業提質增效工作試點。
荔灣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高度重視提案和政協的調研報告,明確由吳輝文牽頭成立工作專班推動。隨后,工作專班召集多個相關部門深入溝通協調,將113個物業納入老舊物業提質增效項目庫,出臺了區老舊物業提質增效工作指引,明確了老舊物業提質增效項目定義、申報要求及具體工作流程,并簡化審批程序,為推動荔灣老舊物業提質增效和產業平臺載體建設貢獻政協智慧和力量。
推動老舊物業提質增效是一個綿綿用力、久久為功的過程。2024年,區政協再次圍繞關于老舊物業提質增效工作情況組織調研組進行實地走訪,用“雙腳”丈量每一寸土地,用“雙眼”見證試點地區的成長。
目前,經過多方努力,荔灣區已推動超20萬平方米老舊物業完成改造,引入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等創新型企業超過50余家,實現全區新認定高企、省級專精特新企業、數字信息企業雙位數提速,以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
老廠房破繭成蝶,變身宜業宜商宜游的人氣打卡地;新載體破土而出,成為龍頭企業吸聚上下游產業的超級引力場……一場場可知、可感、可喜的空間變革正在荔灣區發生。
(本報記者 林儀 通訊員 林鋒)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