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雙向發力的廣西實踐>新聞動態
從制造到“智”造 人工智能為工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經濟委員會第七期“委員經濟沙龍·微協商”活動側記
智能機械臂精準揮舞,智能設備高效作業,現代化的生產氣息撲面而來,在廣西美斯達集團有限公司高新柯瑞工廠生產車間,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委員正聚精會神地觀察著智能生產線上的每一個環節,深入了解智能制造技術如何在實際生產中發揮作用。這里處處彰顯著“人工智能+制造”所賦予的蓬勃活力與無限可能。
2月28日上午,自治區政協經濟委員會在廣西美斯達集團有限公司舉辦第七期“委員經濟沙龍·微協商”活動。活動現場,自治區政協委員、企業家代表及自治區有關廳局業務處室負責同志圍繞“以‘人工智能+制造’推動我區工業提質擴量”各抒己見、建言獻策,共同為廣西工業的高質量發展探尋新路徑、凝聚新智慧。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經濟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廣西工作論述的重要要求,進一步發揮政協專門委員會基礎性作用,組織和服務委員發揮主體作用,自治區政協經濟委員會創新打造履職品牌,舉辦“委員經濟沙龍·微協商”活動。截至目前,已成功舉辦7期沙龍活動。委員在沙龍活動中暢所欲言、深入交流,協商成果得到自治區黨委、政府主要領導的肯定性批示,得到有關方面的重視和采納,取得良好效果。
政策“護航” 推動營商環境再升級
當前,人工智能已經成為主導國家戰略競爭力的重要支撐和推動科技革命的重要力量。廣西要跟上發展的步伐,既要立足當下強化政策支撐,又要著眼長遠謀篇布局。
“陳剛書記在‘新春第一會’上的講話振聾發聵,人工智能我們廣西不能缺席、不能落后,要以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自治區政協委員黃康華建議,應構建產業鏈、創新鏈和人才鏈“三鏈融合”的賦能政策體系,通過政策引導激發企業的創造活力;優化產業布局,構建以專精特新、工業龍頭企業為主導的產業集群園區,形成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產業發展格局;加強與國外先進企業和科研機構的合作,共同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不斷提升廣西制造業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精準落地,企業的急難愁盼正是施策的靶心。
“我們應該聚焦企業、聚焦產品,以‘人工智能+’賦能廣西的特色優勢產業,做強廣西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自治區政協委員鄧秀汕希望自治區精準施策,出臺圍繞專精特新企業的一品一策“人工智能+制造”專項扶持方案,對資金、場景、人才的精準需求提供模塊化的支持;廣泛地征集企業的意見,把創新項目與地方政府的發展進行結對合作,培育“人工智能+制造”的產品鏈發展體系。
“作為民營企業家委員,我深切感悟到要發展‘人工智能+’,不能盲目跟風,要因地制宜、注重實效,走出廣西特色的發展之路。”自治區政協常委王萬傳、自治區政協委員耿曉梅希望自治區層面把政策落到實處,對專精特新的民營企業提供實實在在的幫助和支持;立足廣西稀土等有色金屬資源優勢,擴展廣西制造業產業布局,充分發揮龍頭企業、標桿企業帶動引領作用,實現制造業集聚、集約化發展。
“制造業是我國的立國之本、強國之基,財稅支持對制造業是重中之重。”自治區政協委員黃海清提出,要精準落實對制造業的減稅降費政策,特別是研發經費加計扣除政策,減輕企業負擔;同時做好惠企政策落實,確保企業應享盡享,增強企業創新的底氣;深入企業調研,協同各個部門幫助企業解決難題,助力企業行穩致遠。
技術“驅動” 加速智能化改造升級
戰略藍圖要轉化為發展實景,離不開算力、數據、技術等要素的強力支撐。
當前人工智能發展已經進入了大模型的時代,給能源化工行業發展帶來了顛覆性、全局性的影響。自治區政協委員郭向東介紹說,中國石油集團公司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于去年8月助力昆侖大模型成為能源化工領域首個通過國家備案的行業大模型,為運用數字技術,加速實現產業優化升級提供了新思路。建議積極謀劃昆侖大模型+能源化工行業的整合和場景運用,構建區域能源化工企業共建共用共享的機制;鼓勵企業、高校共建開源社區,搭建能源化工行業數據開放的共享平臺,解決專業領域的數據孤島;探索綠色算力模式,建設低碳智算中心,爭取納入國家“東數西算”的節點,為企業提供低成本的算力服務。
“廣西的算力跟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需求之間還是存在差距,設施規模和計算需求不匹配、算力資源分布不均衡、算力制造業融合深度不足等問題亟待解決。”自治區政協委員陳競宇建議,加快區域性算力中心的建設,推動“東數西算”工程的落地,依托中國—東盟信息港打造區域算力樞紐,吸引東部地區算力需求向廣西轉移;重點在汽車制造、電子信息等領域打造行業級的算力標桿,推廣算力+研發、算力+商場的場景,形成可復制的方案;搭建區域性的算力資源共享平臺,實現算力資源的按需分配和彈性調度;深化產教融合,鼓勵廣西高校與華為、騰訊等頭部企業合作,開設算力+智能制造的微專業,同時吸引國內外算力領域的專家、團隊落戶廣西,為算力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在具體的實施路徑與技術應用方面,廣西百寶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王剛建議,構建人工智能制造平臺,建立本地數據和算力中心,結合云端算力,通過工業流程訓練本地AI智能,提升企業能力;構建人工智能駕駛艙訓練智能體,優化生產流程;把智能體通過人工智能平臺進行聯合,對政策進行有效評估,加速產業升級,沉淀智能體模塊,形成企業決策知識庫助力企業發展。
數智賦能 引領千行百業向新行
人工智能的變革浪潮,既要讓實驗室的“智慧基因”深植于工業生產的血脈,更要讓云端的“數據甘霖”潤澤千行百業。
“大數據是基礎,沒有大數據人工智能的發展就是無源之水。”自治區政協委員廖金昌、陸炳良表示,要加強大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數據資源的整合與共享,為人工智能的應用提供豐富的數據支撐;應優化產業布局,提升產業園區建設規模,積極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各行業的應用,促進產業鏈協同發展;同時,立足廣西首批12個先進制造業集群,打造并大力推廣廣西在“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在“人工智能+制造業”領域發出廣西聲音。
自治區政協委員黃武海提出,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應積極探索人工智能場景應用,不僅在工業制造等領域深化融合,更要拓展至民生領域,通過多領域的場景應用探索,讓科技更好造福社會。建議企業家們加強技術研發和創新,將人工智能技術與“銀發經濟”深度融合,為老年群體提供更多智能化、個性化的家庭產品和服務,提升生活的便利性與舒適度。
委員們的真知灼見,得到了自治區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相關處室負責人的高度認可,他們表示,委員們的意見建議為廣西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提供了寶貴的思路。
“自治區科技廳將向廣西的企業派駐500名科技特派員,專門服務企業的創新發展,服務企業開展科技研發活動。”自治區科技廳前沿技術與產業科技處副處長丁大偉認真回應委員們的意見建議,自治區科技廳將在人工智能和制造業領域給予更多支持,推進央地協同,促進區外央企到廣西進行科技成果落地轉化;將持續開展征集人工智能領域技術需求,以及開展支持開發行業大模型等工作。
“自治區工信廳一直高度重視包括人工智能在內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實體經濟的融合。2021年以來,每年支持打造一批人工智能與制造業融合的項目,遴選發布一批人工智能典型應用場景。”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兩化融合推進處三級調研員杜榮義介紹道,“特別是陳剛書記到任廣西后,更是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組建了自治區人工智能發展工作專班,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作為專班成員單位,聚焦‘人工智能+制造’,專門擬定了三年行動方案,實施突破產品、智賦萬企、技術攻堅、企業培優育強、產品布局、資源保障等六大行動,以場景為牽引,以發展人工智能產品、提升人工智能服務為重點,推動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助力廣西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他提出,應著力推動人工智能大模型應用于工業領域,構建一批高質量行業數據集和工業語料庫,研發迭代一批垂直領域大模型,做精細分場景的專有模型,開發一批“小快輕準”的中小模型,同時,廣西要做好產業布局,以中國—東盟人工智能創新合作中心建設為契機,因地制宜建設一批“人工智能+”產業園區和先進制造業集群,吸引更多優質企業與高端人才,助力廣西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最后,他建議,企業要緊跟國家戰略,專注產品和技術創新,走AI融合之路,把企業放到整個地區、整個行業、整個時代中去謀發展、謀未來,借助人工智能提升品牌影響力,敢于走出廣西,走向東盟。
“集眾人之智,促發展篤行。”自治區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關禮表示,本次“委員經濟沙龍·微協商”活動不僅為政協委員提供了一個深入了解智能制造的平臺,更為廣西工業的高質量發展凝聚了共識、凝聚了智慧。通過“人工智能+制造”,廣西的工業正朝著新的發展方向大步邁進,展現出無限的生機和希望。(黃海怡 張曉晨 周羅樂)
編輯:馬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