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地方政協
莓茶“出山記” ——湖南張家界永定區政協助推莓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連日來,在湖南省張家界市永定區茅巖河鎮大米界村的張家界莓茶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內,村民們正在忙著修枝、施肥,為今年的豐產豐收做準備。
永定區被譽為“中國莓茶之鄉”,其盛產的莓茶早在明朝就被稱為“神仙草”,是張家界繼旅游之后的又一張亮麗名片,深受國內外游客喜愛。近年來,永定區政協緊扣區委、區政府中心工作,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將助推莓茶產業發展作為履職“重頭戲”,助力這一特色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如今,小小莓茶已成長為年產值28億元的大產業。
永定區莓茶種植歷史悠久,但存在產品品牌不亮、龍頭帶動不強、產業鏈不長等問題。為破解發展瓶頸,永定區政協通過專題協商和座談了解掌握產業發展狀況,組織政協委員、專家學者深入調研,精準把脈。
“引導收購企業與小散種植戶簽訂價格合理的收購協議,建立收購協議履行約束機制和投訴舉報渠道。”“出臺莓茶鮮葉最低保護價收購政策”“有計劃地開拓海外市場”……這些來自基層的調研成果,最終轉化為推動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
2022年,永定區出臺《關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加快莓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決定》,其中多條建議來自政協委員。如今,永定區擁有莓茶生產經營主體141家,4個省級示范園,2個星級茶旅融合示范園,莓茶總面積超15萬畝,綜合產值達28億元以上,全區9萬多農民吃上了“莓茶飯”。
區政協積極創新提案工作,圍繞莓茶產業發展中的難點問題開展調研。從種植、加工等產業標準體系到公共品牌建設,從產業布局到茶旅融合,從銷售到宣傳推廣,政協提案覆蓋莓茶產業發展全鏈條。助推張家界莓茶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產品”等認證,被納入
此外,區政協搭建“天門協商”履職平臺,以委員工作室為載體,發揮政協委員主體作用,深入基層調研,積極建言獻策。張家界莓茶委員工作室聯合協會力量,成立線上“莓茶之家”,推動《張家界莓茶等級標準》制定;區政協副主席龔志華帶領蘇木綽委員工作室委員組成采茶隊,制作“委員代言”視頻助力莓茶銷售;肖義文政協委員工作室召集人帶領團隊與當地農戶合作,帶動近1000人就業;易佳委員帶領駐室委員拍攝“云上大米界”系列視頻,邀請技術專家開展田間課堂,為茶農答疑解惑;田其軍政協委員工作室打造“茶潤書香”公益課堂,激發社會各界發展莓茶產業的積極性。
從武陵山坳到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