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地方政協
在守護綠意中凝聚人心凝聚共識
——四川省政協以綠色行動譜寫民族團結與生態文明新篇章
3月12日,是全國第47個植樹節。春日暖陽下,四川省資陽市臨空經濟區雁溪湖畔一派熱火朝天的勞動景象——部分四川省全國政協委員、省政協民族宗教界委員挽起袖子,揮鍬鏟土、培土圍堰、提水澆灌,栽下一株株新苗。
這是四川省政協民族宗教委精心組織的“共植同心樹 共建美好家園”活動中生動的一幕,也是四川省政協以“古樹名木”為紐帶,以“同心綠意”為筆墨,在巴蜀大地上書寫出生態文明建設與民族團結進步交融共生的出彩一筆。
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考察時強調,“要把古樹名木保護好,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好”。宗教場所的古樹名木,既是自然遺產,更是文化記憶。2024年初,省政協組織委員視察發現,這些歷經千百年風雨的“綠色文物”,不僅具有重要的生態、文化和科研價值,更承載著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脈絡——一株千年銀杏、一片百年松林,既是生態保護的見證者,也是民族團結的無聲講述者。調研成果為后續行動提供了科學支撐,更喚醒了社會各界對生態與文化雙重價值的深刻認知。以調研為基礎,省政協民族宗教委員會將生態行動與民族團結主題緊密結合,開展“同心樹、同心林”活動的創新實踐,推出“共植同心樹 共建美好家園”年度品牌活動。
一年來,委員們與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群眾一起,通過共同勞動,在揮鍬培土中增進理解,在守護綠意中凝聚人心、凝聚共識、凝聚智慧、凝聚力量——在校園里,各族師生攜手栽下“成長樹”,以年輪記錄青春與團結;在公共綠地,政協委員與市民共育“同心林”,用綠意滋養社區和諧;在生態脆弱區,科學選種防風固沙植物,以綠色屏障守護家園;在宗教活動場所,古樹名木保護與挖掘宗教活動場所歷史文化、生態文化、紅色文化、民族團結進步文化同步推進,使特定空間轉化為融合生態教育與文化傳承的平臺。
“每一棵樹苗的扎根,都伴隨著一個生態文明故事的開篇;每一片新綠的鋪展,都成為民族情感聯結的具象表達;每一株古樹名木的保護都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實踐?!笔≌f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一行動超越了單純的植樹造林,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創新載體,也讓宗教文化中的生態智慧煥發生機。
“未來,我們將繼續以‘綠’為筆,以‘同心’為墨,推動生態保護、文化傳承與民族團結同頻共振,讓每一片新綠都成為‘美美與共’的時代注腳,讓巴山蜀水的每一抹紅與綠,共同見證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壯闊征程?!笨粗矍俺錆M生機與希望的樹苗,委員們心潮澎湃。(通訊員王曉蓉 本報記者韓冬)
編輯: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