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同心論壇
智能時代全球合作的中國選擇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在過去的2024年里,我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成果豐碩,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第四代核電機組等高端裝備研制取得長足進展,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等前沿領域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數字化、綠色化、智能化進程不斷加快。要抓住和利用好機遇,推動數字時代互聯互通,加強科技創新國際合作,助力各國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
隨著ChatGPT、Sora和DeepSeek等人工智能橫空出世,智能技術進入全面爆發的階段。其中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基礎設施,將世界前所未有地高度緊密地互聯起來,無論是個人之間、企業之間還是國家之間。根據國際電信聯盟(ITU)去年發布的《2024年事實與數據》報告,到2024年底,全球互聯網用戶預計將達到55億人。地球上2/3的人口可以通過互聯網直接相聯。盡管面臨大國博弈、逆全球化等阻力,但是,自下而上的以技術為基礎的全球化依然高歌猛進,全球跨境數據流動每年增長率都保持在30%以上。人類進入了名副其實的“地球村”。
合作是人類進步的基本動力,是人類文明進程的基本指向。隨著互動、交流與合作的速度和范圍不斷擴大,創新擴散和經濟發展也釋放更大的活力和能量,成為最重要的經濟增長點。然而,更緊密的合作也意味著風險更快速地傳導和危機更緊密地聯動。唯有不斷跟進和強化全球合作,才能有效應對高度互聯的智能時代的發展需要與危機應對。兩者相輔相成、協同前行,才能相得益彰,不可偏頗。當今人類面臨最大的挑戰,就是數字技術互聯程度的高歌猛進與各國之間良好合作的全球機制面臨脫節。全球合作的滯后和困難,越來越成為矛盾的焦點,成為一道最危險的“鴻溝”,而且還在趨于擴大。
加速發展的人工智能技術也可能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對于這種不確定性,由于利益、觀念和政治上的分歧,使得全球合作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2025年2月在巴黎召開的人工智能行動峰會上。包括中國、法國、印度、日本、澳大利亞和加拿大在內的61個國家聯合簽署了《巴黎人工智能宣言》。該宣言匯聚了全球最大的公約數,以“開放”“包容”和“道德”為核心原則,倡導國際社會在人工智能治理上加強協調,推動“全球對話”,并防止“市場集中”,以確保人工智能技術的普及與公平。然而,一些國家卻以“人工智能實施‘過度監管’會‘扼殺一個蓬勃發展的行業’”為理由拒絕簽署。
巴黎峰會難以達成共識,生動地展現了當今世界對人工智能未來認識的不同取向。第一個層面來自認知和觀念層面。技術樂觀主義認為人工智能發展不會失控,不會對人類帶來重大危機的加速主義。危機主義則認為人工智能技術不加控制,將對公共效益、人類倫理和人文價值帶來沖擊,甚至面臨失控,帶來滅絕性風險。第二個層面是基于利益和政治層面。一些國家希望在這一輪新技術革命中,能夠確保壟斷核心技術,繼續保持全球獨一無二的領導地位,支配全球發展進程,主導全球利益與權力格局。而包括中國在內的大多數國家,希望通過促進全球合作,使得人工智能創新、開放和普惠,最大程度造福全人類。圍繞人工智能發展,正在形成的新的數字地緣政治,越來越成為世界諸多問題的基礎性和決定性因素。
智能時代的全球合作,中國的態度和立場始終是堅定的、一致的,與全球大多數國家站在一起,順應時代趨勢,立足于當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客觀現實。中國積極擁抱智能變革,大力推進人工智能創新發展,鼓勵企業自主創新。同時,也重視人工智能安全,倡導以聯合國為核心機制的更廣泛和深入的全球合作,促進人工智能向善普惠,建立具有包容性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體系,確保人工智能技術為人類共同福祉服務。
顯然,全球合作不可能一帆風順,必將面臨各種利益、權力和政治等各種復雜力量的干擾和阻礙。但是,智能時代人類文明的進程不可逆轉,合作必將不斷突破。面對各種困難,中國始終堅定信念,既保持開放合作的態度,也緊密團結全球南方、歐洲等全球大多數國家,務實推進最廣泛的合作網絡,為智能時代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中國貢獻。
(作者系浙江大學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研究基地主任、國際傳播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方興東)
編輯: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