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同心論壇
二○二五年中國經濟“新”意滿滿
面對全球地緣政治博弈加劇、產業鏈重構深化、國內結構性矛盾交織的復雜局面,今年的全國兩會就“全方位擴大內需”命題,提出“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的雙輪驅動策略,標志著中國宏觀經濟治理邏輯向系統性優化的戰略升級
2025年,中國經濟發展站在“十四五”收官與“十五五”謀篇布局的歷史交匯點。面對全球地緣政治博弈加劇、產業鏈重構深化、國內結構性矛盾交織的復雜局面,今年的全國兩會就“全方位擴大內需”命題,提出“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的雙輪驅動策略,標志著中國宏觀經濟治理邏輯向系統性優化的戰略升級。
政府工作報告通篇突出一個“新”字,聚焦開拓發展新空間、創新經濟新形態、激發內生新動力、創造未來新生活。“新”字當頭,以內需筑基、用科創塑魂、憑改革固本、為民生鑄鼎,中國經濟正以系統性的戰略重構,在傳統與現代的激蕩中開辟發展新境界。
開拓發展新空間,內需的系統性重構與空間延展。
全方位擴大內需既是應對外部沖擊、穩定經濟運行的有效途徑,也是增強戰略主動的長久之策。“全方位”更展現出在擴內需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綜合施策、協調配合、形成合力”,對2025年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至關重要。
首先是消費擴容與升級并舉,釋放超大規模市場潛力。當前,中國最終消費率仍低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但消費結構已顯現深刻變化。一方面,居民服務性消費支出同比增長7.4%,銀發經濟規模接近7萬億元,消費升級浪潮勢不可擋;另一方面,城鄉消費差距持續縮小,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增速連續三年高于城鎮,消費普惠性增強。因此,2025年政策將聚焦三大方向精準發力:場景創新驅動消費裂變;收入分配改革的深水區突破;社會保障網的韌性增強。
其次是投資提質與空間拓展協同并進,構建高質量發展底盤。在投資領域,政策重心從“量”轉向“質”,強調政府引導與市場主導協同,重點聚焦三大主戰場:新基建戰略的乘數效應釋放;產業煥新工程的梯度深入;民生補短板的系統化推進。
創新經濟新形態,新質生產力的加速崛起與生態重構。
當前,我國新質生產力已按下發展“加速鍵”,新質生產力的快速發展正推動“中國智造”產業鏈在價值、空間、效率等維度發生著全面而深刻的歷史性變革。
一是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鍛造新質生產力,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其核心在于以顛覆性技術重構產業底層邏輯,通過技術突破重構生產要素配置方式,推動產業效率、形態與價值的全面躍升,實現科技創新與產業需求的深度耦合。這包括,未來產業進行精準卡位、科技創新實現關鍵突破、人工智能開展縱深滲透、綠色科技不斷革命迭代等。
二是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耦合的范式革命。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著力點和驅動力量。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已占GDP比重超40%,2025年將進一步深化“數實融合”,以數字技術催生新質生產力,在更深層次賦能實體經濟發展、賦能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比如,制造業范式的生態重構、平臺經濟的價值重估等。
激發內生新動力,改革開放的縱深突破與制度創新。
新時代新征程,必須更好發揮制度型開放和深層次改革相互促進的作用,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
對外,以制度型開放引領高水平對外開放。面對美國可能加征關稅、歐盟對華反補貼調查等挑戰,中國將加速從“要素開放”轉向“規則開放”。自貿試驗區3.0版升級、“一帶一路”倡議開啟新維度。對內,以要素市場化改革實現攻堅突破。要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主動破除地方保護、市場分割和內卷式競爭,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進一步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極大釋放市場活力、凝聚推動經濟增長的合力。
此外,土地要素活化、資本要素優化、數據要素破冰也將帶來新的增長。
創造未來新生活,民生福祉普惠共享。
從共富實踐到開展全周期養老服務體系的模式創新,到通過技術賦能推廣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等,“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追求。
堅持底線思維,在復雜系統的動態平衡中行穩致遠。“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中國經濟的韌性不僅在于增長動能,更在于對風險的未雨綢繆。學習政府工作報告可以看到,2025年的宏觀經濟治理,正以“致廣大而盡精微”的辯證思維,在多重目標間尋求動態平衡,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又為轉型升級預留彈性空間。第一,進行預期管理的信號強化。如針對地方債務風險實施“分類處置﹢長效機制”的系統治理,推行“財政重整﹢資產證券化”政策組合拳,隱性債務化解進度達75%等。第二,開展房地產市場的漸進式出清。如房地產調控同步推進保障房建設等。第三,進行全球產業鏈的韌性再造。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我們期待,2025年的中國經濟,在傳統動能轉換與新質生產力崛起的共振中實現躍遷,在傳統智慧與現代文明的交融中煥發新生。在這幅宏大的經濟圖景中,每一個政策創新都在重塑經營主體的行為邏輯,每一次技術突破都在拓展人類生活的可能性邊界。
(作者系中國城鎮化促進會副主席 王彤)
編輯: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