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理論>建言立論
發揮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的積極作用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始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從2018年到2025年,中央兩次民營企業座談會的召開,不僅彰顯了黨和國家對民營經濟的高度重視,也進一步明確了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角色。在不久前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重申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并首次明確提出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促進者”這一重要論斷,將民營經濟與中國式現代化戰略全局緊密聯結,標志著黨對民營經濟地位和作用的認識達到新高度。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既要充分肯定民營經濟的巨大貢獻,也要清醒認識面臨的挑戰,以更堅定的信心、更務實的舉措,激發民營企業創新活力,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勁動能。
在創造中國經濟奇跡中功不可沒
民營企業是伴隨改革開放偉大歷程蓬勃發展起來的。改革開放40余年來,民營經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發展壯大,成為推動中國經濟騰飛的重要力量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2018年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以“五六七八九”來形象概括民營經濟具有的顯著特征,即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以及90%以上的企業數量。這些數據充分說明,民營企業不僅是經濟發展的生力軍,更是技術創新的主力軍、就業創業的主渠道。
“我國經濟發展能夠創造中國奇跡,民營經濟功不可沒。”多年來,無論是在地方還是在中央工作,習近平總書記都十分關注民營企業、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從歷史維度來看,民營企業在不同階段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改革開放初期,民營經濟突破傳統觀念束縛,率先探索市場機制,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奠定了實踐基礎。進入21世紀,民營企業在信息技術、新能源、智能制造等前沿領域大膽創新,推動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近年來,民營經濟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科技創新等國家戰略中積極作為,通過產業幫扶、就業帶動助力共同富裕,展現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指出,“現在我國民營經濟已經形成相當的規模、占有很重的分量,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具備堅實基礎。”
民營企業家作為民營經濟的核心力量,以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堅韌不拔的奮斗意志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帶領企業披荊斬棘、開拓進取。從早期的溫州商人到如今的華為、比亞迪等知名企業掌門人,再到以杭州宇樹科技、上海韋爾半導體等為代表的“新銳力量”,民營企業家群體不斷發展壯大,成為中國經濟最具活力和創造力的代表。他們不僅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更塑造了新時代企業家精神,激勵著更多人投身創新創業浪潮。
在轉型升級中破解發展難題
當前,民營經濟發展面臨復雜的內外部環境。從國際看,全球經濟復蘇動能不足,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國際市場競爭加劇,民營企業拓展國際市場面臨更高門檻。從國內看,經濟結構深度調整、消費需求持續升級,對企業創新能力和發展模式提出更高要求。部分民營企業受制于技術儲備不足、融資渠道有限等問題,在轉型升級中面臨階段性壓力。一些企業在市場競爭中過度依賴低成本優勢,忽視技術創新和品牌建設,導致核心競爭力不強。此外,政策落實中的局部梗阻、市場競爭中的隱性壁壘等問題仍需進一步破解。
應當看到,這些困難是發展中的問題、成長中的煩惱。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當前的挑戰是“局部的而不是整體的,是暫時的而不是長期的,是能夠克服的而不是無解的”。應當說,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超大規模市場潛力、高素質人才儲備與不斷健全的法治體系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面對挑戰,既需政策精準發力,也需企業主動求變,在攻堅克難中培育新優勢。
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更大貢獻
面對當前的困難和挑戰,我們要堅定信心,從優化制度環境、推動創新創造、弘揚企業家精神、構建親清政商關系等方面入手,為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創造更好的發展條件,充分發揮其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促進者作用。
強化政策支持,優化營商環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扎扎實實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是當前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工作重點。要深化“放管服”改革,精簡審批流程,推進政務服務數字化,降低企業制度性成本。強化政策集成,推動減稅降費、融資支持直達企業,破除市場準入隱性壁壘。針對賬款拖欠問題,完善清欠長效機制,依托數字化監管嚴懲惡意拖欠,保障企業權益。實施結構性減稅,擴大政策性貸款覆蓋,優化融資擔保,支持企業向高端化轉型。加強跨部門協同,建立“政策解讀—反饋—優化”閉環管理,避免政策疊加效應。以法治化、國際化為導向,開展營商環境對標提升,平等保護經營主體權益,營造穩定可預期的發展環境,全面釋放民營經濟創新動能。
聚焦創新驅動,增強核心競爭力。民營企業需緊抓新一輪科技革命機遇,強化自主研發投入,聚焦人工智能、綠色低碳等前沿領域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政府應搭建產學研深度融合平臺,支持民企牽頭或參與國家重大科技項目,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協同攻關,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進程。同步深化開放合作,鼓勵企業深度參與共建“一帶一路”,通過技術出海、產業鏈協同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推動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以技術創新構筑競爭壁壘,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領軍企業,在全球產業鏈重構中搶占制高點。
弘揚企業家精神,厚植發展根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企業是經營主體,企業發展內生動力是第一位的。”民營企業家要以打造“百年老店”為目標,秉持工匠精神深耕主業,做到政治上有方向、經營上有本事、責任上有擔當、文化上有內涵,以技術創新、管理革新鍛造核心競爭力。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健全風險防控體系,推動企業行穩致遠。強化責任擔當,將企業發展融入國家戰略,在穩就業、促共富、綠色轉型中主動作為,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價值雙贏。新時代企業家須厚植家國情懷,傳承“敢為人先、堅韌務實”的精神品格,以更高站位把握發展機遇,以更大格局參與國際競爭,在推動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中展現使命擔當,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澎湃動力。
構建親清政商關系,營造健康發展生態。各級黨委政府要將民營經濟人士統戰工作納入重要議程,完善常態化溝通機制,精準對接企業需求,以“精準滴灌”服務破解發展難題。加強思想政治引領,通過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政策宣講等活動,增強企業家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感。鼓勵企業家立足主業參與社會事務,在鄉村振興、綠色轉型、助力共富中彰顯擔當,實現個人成長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構建親清關系需明晰政商交往邊界:領導干部既要主動服務企業、破解難題,又須嚴守廉潔底線;同步強化執法監督,依法打擊侵權行為,破除隱性壁壘,保障公平競爭環境。以政策透明化、服務法治化為抓手,推動政商交往“親不逾矩、清不疏遠”,讓民營企業在合規軌道上安心經營、創新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持久動能。
(作者黃天柱系浙江省社會主義學院統戰理論與政策教研室主任、教授,中國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理事)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