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質生產力系列訪談
新質生產力系列訪談丨遵循布局規律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嘉賓
樊 杰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
黃群慧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原所長
陳 東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
李佳洺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
郭 銳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副研究員
主持人
本報記者 司晉麗
影響新質生產力布局的因素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將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積極發展服務業,加強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在您看來,新質生產力背景下的產業發展有哪些新特點?
黃群慧: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首先,以數智化、綠色化為方向的科學技術日益成為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科學技術從滲透要素獨立為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構成,數智化的最為基礎的數據要素已經被認為是獨立的生產投入要素,由此加快產業發展數智化、綠色化的進程。
第二,以數智化、綠色化和融合化為方向的產業結構高級化將開啟智能綠色經濟增長新時代。
第三,以促進未來產業超前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和傳統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為主要內容的產業政策將日益得到重視。
第四,“新能源產業——信息通訊業——智能綠色制造業”構成了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現代部門”,以馬克思關于機器大工業“發動機—傳動機構—工作機”論述為分析框架,可進一步拓展指導新質生產力發展背景下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第五,產業組織變革趨勢是實現從大規模生產、大規模消費向柔性化定制型生產和個性化、服務化消費轉型,以平臺化、集群化、定制化為主要方向的產業組織變革促進多樣化范圍經濟的形成和效率提升。
第六,以人工智能全方位、深層次賦能新型工業化成為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關鍵方向。
記者:這些特點會對新質生產力布局產生哪些影響?
樊杰:新質生產力突出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的基本驅動過程,創新鏈和產業鏈的空間關系成為新質生產力布局的關鍵。
構成創新鏈的空間要素,包括人才區位、創新流、創新網絡的演變特征,這些對新質生產力布局有顯著影響。創新鏈和產業鏈在空間上的耦合關系也是影響新質生產力布局的重要因素。傳統生產力在物質產品的生產上仍然存在運輸成本的限制,上下游企業在空間上的集聚有利于降低綜合物流成本。而新質生產力主要受科技創新驅動因子的影響,特別在研發環節,客觀上使得企業在空間上有接近的需求以利于創新。
李佳洺:創新鏈和產業鏈在空間上具有耦合收縮效應,企業之間通過近距離的頻繁交流、人員流動、合作研發以及通過學習之后的疊加創新,進一步推動了新質生產力螺旋上升。
流空間耦合和節點樞紐功能耦合一方面放大了新質生產力結構中源匯節點匯聚各種生產要素特別是優質生產要素的能力,當節點成為面向全球的世界級城市時,通常所需的加工生產空間至少是一個城市群的體量;另一方面改變了傳統空間結構中位序—規模的組織模式,新質生產力在網絡中所處的位序不單與其規模結構成正相關關系,還取決于其在網絡中的功能高低,及其所賦予的系統控制力。
此外,與新型生產關系的空間適應性也對新質生產力布局具有重要影響。其目標指向是適應不同地域功能區特點,有利于創新人才集聚、創新要素流動順暢、創新網絡格局穩定。
樊杰:的確如此。新質生產力強調以生產力要素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由此引發新質生產力地域屬性的變化,這成為影響新質生產力布局的新因素和新趨勢。
以數據等非物質性要素為基礎的數字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綠色低碳技術等的突破創新和在生產過程中的廣泛應用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要驅動力,非物質性要素在新質生產力中的重要性不斷增強,非物質性要素較物質性要素空間分布的非均衡性更為顯著。
李佳洺:新質生產力強調了勞動者的創造力、創新力,而非可被機器替代的簡單的勞動力,未來新質生產力布局的決定性因素將由生產資料轉變為勞動者,新型勞動者逐步成為影響新質生產力布局中關鍵性的稀缺要素,也是空間分布極不均衡的要素。
以工業制造業為主的傳統生產力的實現是由產業鏈上下游協作完成的,呈現鏈條式特征,新質生產力創新模式呈現層級化、網絡化、跨區域特征,創新的實現和空間組織過程具有分散化、漸進式、鏈條式的特點。
數據流、資金流、信息流、人流、物質流等共同形成了以“節點—網絡”為特點的流空間,流空間的崛起弱化地理空間距離對于新質生產力的影響,使得新質生產力可以在更大空間范圍內進行布局和組織。
以創新為顯著特征的新質生產力更加注重創新效能的最大化,創新效能的提升要求創新要素高效流動,在這一過程中要避免產生新的不平衡。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應遵循新質生產力布局規律
記者: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必須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充分了解新質生產力布局規律,對于各地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實踐有何重要意義?
郭銳: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應遵循新質生產力布局規律,重視資源環境承載力約束的作用,突出以人為本的發展目標取向,符合效率與集聚的內在要求,兼顧國際開放合作的效能和區域分工協作的效能,創建國家新質生產力網絡系統和新質生產力地域綜合體。
一是選擇具有全球科技創新競爭力和參與國際競爭條件優越的世界級城市群區域,發展具有全球領先水平的新質生產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和控制力的產業高地。避免遍地開花、低水平重復。
二是在我國具有科技創新和產業基礎的都市圈和城市群區域,在全國一盤棋中、找準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比較優勢,重點突破,差異化發展。要避免脫離比較優勢的建設沖擊全國新質生產力的有序發展,以及就地分割式建設創新鏈、產業鏈。
三是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語境下,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定制科技創新,開辟經濟新增長點和新賽道,在創新與發展良性互動中培育新質生產力。
四是抓住新質生產力發展機遇,促進當地傳統特色產業經濟體系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強化中心城市的產業經濟能級,提升對周邊區域經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配套制度支撐
記者:要促進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需要哪些配套制度作支撐?
陳東:聚焦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推動創新鏈和產業鏈空間協同發展的配套制度建設,非常重要。
聚焦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科技—教育—人才一體化的體制機制。在教育資源、創新資源密集的地區,加快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改革,加強基礎研究對科技創新的支撐力度,為人才松綁,改善人才發展的環境,實現人才工作的精準化和科學化,提升人才供給與社會需求的匹配度,充分發揮創新人才集聚地和科技創新策源地作用。在新興產業和特色產業集聚的地區,充分發揮制度改革的創新引領優勢,完善科技創新組織方式和科技人才評價改革,加快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加快建立和不斷強化利用全國創新資源的科技計劃體系。
聚焦科技創新驅動發展,形成創新鏈和產業鏈在空間上耦合和協同發展的體制機制。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在空間上的深度融合,強化協同創新和產業協作,在雙向互動中實現產業發展牽引科技創新、科技創新重塑產業鏈。在傳統產業集聚的地區,要著力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以科技創新賦能產業升級。加快形成推動企業及有關科研機構發現更多的技術應用新場景的激勵機制,在解決產業鏈“卡脖子”問題中塑造新質生產力,為新質生產力在產業層面向轉型升級和縱深發展提供“試驗場”。在創新資源、新興產業密集的地區,要積極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促進科技創新不斷衍生新興產業,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的銜接,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要依托市場需求“找場景”,以全方位、全場景融入生產生活的系統創新和突破為重點,促進政產學研用的有機整合,加快形成百花齊放、共榮共贏推動技術研發和創新發展的新局面。
樊杰:此外,還應聚焦發揮各地比較優勢和適應對外開放的新要求,完善配套制度。聚焦國家“一盤棋”的系統謀劃,形成發揮各地比較優勢形成新質生產力生產網絡和體系的體制機制。一方面,要發揮好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確保一張藍圖繪到底;積極引導各地找準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戰略位置,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避免資源過度投入、競爭過度內卷的情況。要支持新型要素資源相對豐富、新興產業基礎相對較好、前沿科研條件相對領先的地區先行先試,同時也鼓勵其他地區探索符合國家戰略方向、立足本地稟賦和優勢、地域特色鮮明的新質生產力發展路徑。另一方面,要暢通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各領域各環節,緊緊圍繞新產業新布局的需要,著力推動高素質高技能勞動者、新材料新技術勞動資料、數字化智能化勞動對象優化組合,使新質生產力全要素跨產業、跨領域、跨區域、跨方式一體融合發展,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在高標準聯通的全國統一大市場下一體聯動。
聚焦開放的經濟格局,形成開放的具有競爭力安全性和韌性的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統籌高質量引進來和高水平走出去,促進技術、人才、數據等創新要素安全高效流動,為中國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國際環境。在不斷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把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基礎上,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推動科技創新法律、技術標準、科技成果轉化和創新環境等方面的制度與國際接軌;加快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加快實施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拓展和深化中外聯合科研,開展以企業為主導的國際產學研合作,引導支持國內企業設立海外研發機構、外資企業在境內設立研發機構,探索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全球人才引進和使用制度,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國際前沿技術和國際化勞動者隊伍支撐。
(楊虎濤、陳卓等對此文亦有貢獻)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