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文藝創作領域涌現出一大批精品力作,獲得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文學與影視攜手碰撞出的一系列精品好劇,為廣大群眾提供了優質精神食糧。
3月4日,全國政協委員、溫州大學網絡文創研究院院長蔣勝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對優秀的文學作品進行改編由來已久。文學作品影視化的過程是藝術再創造,豐富了文學作品的表現形式,賦能了文學作品傳播。”
今年全國兩會,蔣勝男關注歷史題材影視劇的創作與傳播。當下,文學作品影視化蔚然成風,她認為這讓作為原著的文學作品被更多人看見。“雖然改編會受到文藝工作者的主觀因素影響,但只要原始的文本作品還在,文學作品的本真含義終究會被更多人看到。”蔣勝男說。她同時認為,文學作品影視化也折射了文藝工作者為適應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文藝市場變化,對自身做出的調適。
“以編劇行業為例,優秀的原創劇本需要長時間打磨,有些還會面臨署名權、抄襲等問題。因此,原創編劇的成長速度稍顯落后。優秀的文學作品經過市場的檢驗,已形成固定IP,對其進行影視化改編風險更加可控。”蔣勝男說,已經有相當一部分編劇改變原有的創作模式,通過轉型文學創作,先形成有一定影響力的IP,再進行作品影視化呈現。“所以,我們要辯證地看待這一現象,短期來看,原創劇本似乎變少了,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編劇行業的成熟度和編劇創作的成功率。”
文藝創作應當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文藝工作者應當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定力打磨作品、多出精品。當下,為了追求流量,部分文學作品的影視化改編出現“魔改”等亂象,蔣勝男表示:“改編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原著,和原著保持一致。如果達不到這一目標,也要盡量符合原著。”以歷史題材的影視改編為例,蔣勝男認為一定要尊重歷史、尊重人物,下功夫做好調查研究是最基本的功課。“沒了這樣的苦功,呈現的內容就會與歷史南轅北轍,成品的口碑也會事與愿違。”談及歷史題材改編領域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蔣勝男直言:“草率地對待歷史、生搬硬套時髦元素,本質就是一種偷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