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3月5日,談及春節申遺成功的意義,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周慶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欣喜地表示:“當知曉春節申遺成功那一刻,我內心十分激動,這代表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贏得了國際認可,很大程度提升了咱們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同時,這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申遺成功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它鼓勵我們在傳承中不斷尋求創新。”周慶富說。
如何在傳承中創新?周慶富注意到,當下年輕人經常活躍在抖音、快手、小紅書等平臺。“我們應該有效利用這些平臺,將春節文化習俗與現代科技、現代生活方式緊密結合。”周慶富舉例道,比如利用數字技術打造線上春節慶典,讓無法回家團聚的人們也能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參與到廟會、燈會等活動中,感受節日的溫馨氛圍。
當然,創新的同時也不能丟了傳統元素。周慶富表示,家庭傳承仍然很重要。他提倡繼續通過年夜飯、包餃子、貼春聯等傳統方式過好春節,這些習俗不僅增進了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也讓年輕一代在參與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此外,民間自發傳承也不容忽視。周慶富提到,各地可以結合廟會、舞龍、舞獅、秧歌、美食等元素舉辦春節慶典和文化活動,提高人民群眾的參與度。在北方的一些城市,廟會期間各種傳統的民間藝術表演和特色小吃琳瑯滿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觀賞和品嘗。
周慶富還建議通過社區和學校教育來傳承春節文化。他提出,可以將春節相關的歷史故事、民間習俗等納入鄉土教材和課程,讓年輕一代在了解中傳承,在傳承中發揚。
“相信在全球華人的共同努力下,春節這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繼續在世界舞臺上熠熠生輝,成為連接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和紐帶。”周慶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