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全國兩會期間的委員通道,一直以來都是直通民心、傳遞民意的重要窗口,備受各方關注。在這條“通道”上,來自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全國政協委員與記者面對面互動交流,回應社會關切,暢談履職心聲,傳遞信心力量。由于現場回答時間有限,“通道”上委員們講述的故事令人有些意猶未盡。為此,本報記者再次對話“通道”上的委員,聽他們講述那些同樣精彩的,委員通道上未講完的故事……
黃綿松委員(右三)在紫竹院公園調研水體與河湖水系連通情況
3月4日下午,在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首場“委員通道”上,全國政協委員、首創環保集團智慧環保事業部總經理黃綿松講起家鄉寧夏固原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的新面貌,難掩振奮之情。
故事背后,那些深埋于黃綿松記憶中的場景始終鮮活——在他看來,這場綠色變革不僅改變了當地百姓的生活圖景,更凝聚起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共識。
“寧夏固原所在的西海固地區曾飽受缺水之苦。以前山溝溝里排長隊,家家戶戶等著‘空山水’,有時一等就是數小時。”為改變這一狀況,黃綿松和團隊開展固原海綿城市建設,改善吃水難題,自主創新研發生態智慧運營平臺,分析降水量、水質變化和設施運行狀態,提高水環境治理效率,實現當地水清岸綠。
在這個過程中,黃綿松經歷了無數個忙碌的日夜。讓他感到欣慰的,是如今固原的嶄新面貌——古城墻遺址公園內綠樹成蔭,清水河畔碧波蕩漾,百萬平方米新增綠地與城市有機融合,2024年,固原成功入選聯合國“自然城市”名單。
黃綿松注意到,隨著環境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習慣也發生變化。“一些地方過去隔著柵欄還要往河道里扔垃圾;現在則是拿著自家的工具,主動幫著維護環境衛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p>
綠色發展天地寬,農村生態環境好了,田園風光、湖光山色、秀美鄉村就會成為“聚寶盆”,生態農業、森林康養、鄉村旅游等就會紅火起來?!皯{借生態優勢,固原發展了菌菇、冷涼蔬菜等產業,產品遠銷大灣區等地;搬遷到賀蘭山東麓的生態移民更因地制宜,發展起葡萄酒產業,戈壁灘變成了葡萄園,葡萄酒產業成為寧夏六大地方特色產業之首?!秉S綿松說,當地旅游業也蓬勃興起,越來越多的群眾端起了“生態碗”、吃上了“生態飯”。
作為一名環境資源界委員,兩年間,黃綿松相繼提交《加強農村生活污水、垃圾長效治理,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解決農村生活污水運維資金可持續問題》等提案?!耙恍┙ㄗh已落實到政策文件中,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供了有力支持。”黃綿松表示。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3月,春風再度吹綠六盤山,這里天藍水清、山野泛綠、幸福洋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