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地方政協
以科技創新擘畫高質量發展新藍圖
——重慶市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明月湖特色園區
新加坡國立大學重慶研究院
金鳳實驗室
編者按
春潮涌動,創新激蕩。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縱深推進、國家科技自立自強戰略全面布局的關鍵節點,重慶市錨定“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目標,以“敢闖敢試、唯實爭先”的奮進姿態,加速培育新質生產力,為現代化新重慶建設注入澎湃動能。
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創新在國家發展全局中占據核心地位,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力量。2024年,重慶市科技創新迎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習近平總書記親臨重慶視察,參觀科技創新成果展,并就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為重慶科技創新指明了方向。
在這一時代背景下,重慶市緊抓歷史機遇,深入推進科技創新,實現科創中心建設從“打基礎”到“提質量、升功能”的重大跨越,全市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連續6年保持西部第一、居全國第七。
創新平臺:構筑科研“強堡壘”
科技創新是一場系統性的變革,需要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同頻共振。重慶市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科技創新決策部署,緊扣“416”科技創新布局,以“四大重慶實驗室”為戰略支點,全面鋪開基礎研究與應用轉化協同網絡。
金鳳實驗室作為重慶實驗室“先鋒軍”,匯聚了大量科研人才,專注于前沿科學研究。目前,金鳳實驗室正積極建設金鳳干細胞中心,籌備標準化病理資源數據庫。與此同時,明月湖、廣陽灣、嘉陵江等實驗室也在加快建設進程。北京大學重慶碳基集成電路研究院落地生根,為重慶在集成電路領域的研究注入了新的力量。西部科學城與大學城的“兩城融合”計劃加速實施,促進了教育、科研與產業的深度融合。超瞬態、大規模分布孔徑深空探測雷達等科技基礎設施也在緊鑼密鼓籌建中,為開展前沿科學研究提供強大硬件支持。
截至目前,重慶市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基地已達467家。重慶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已從點狀突破邁向系統布局,成為科學研究的“加速器”、成果轉化的“樞紐站”。
人才與改革:激活創新“動力源”
從阿秒激光頂尖科學家弗倫茨?克勞斯在渝設立首個諾貝爾獎工作站中,可見重慶對頂尖人才的吸引。重慶市科技行政部門以“破壁思維”, 推進人才引育與制度改革協同發展,激發科技創新活力。
在人才引進方面,憑借優質的創新平臺和政策,眾多高端科技人才投身西部,支持重慶、扎根重慶、融入重慶,在實驗室里探索生命密碼,在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開拓創新,與重慶的創新發展同頻共振。
在人才培養和激勵機制建設上,實施科技人才服務優化提升行動,開展高校和科研院所收入分配改革,提高科研人員待遇;深化科技人才評價改革,注重科研成果實際價值;構建科技獎勵梯度培育機制,激勵創新;完善減輕科研人員負擔措施,支持科技特派員工作,激發人才潛力。
在科技體制機制改革上,圍繞戰略科技力量引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等方面深化改革。同時,謀劃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方案,完善科技型企業金融服務體系,通過推廣“創新積分制”、完善知識價值信用貸款運行機制、擴大種子基金投資規模等舉措,助力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從諾貝爾獎得主的工作站到青年創客的孵化器,重慶市憑借“人才與改革”的雙重驅動,書寫著西部科創高地崛起的精彩篇章。
產業融合:點燃發展“新引擎”
在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進程中,重慶市科技行政部門通過深入實施“雙倍增”行動計劃激發創新主體活力,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讓傳統產業煥發新生、新興產業加速崛起。
重慶機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立足自主創新,依托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平臺,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攻關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和產品,基本實現產業鏈的自主可控,研發的新能源汽車齒輪成套加工裝備、大型精密高效數控滾齒機、大型高精度蝸輪母機等產品為國內首臺套,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重慶智翔金泰生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憑借重慶首個自主研發的Ⅰ類創新生物藥——賽立奇單抗注射液獲批上市,構建起重慶—北京—上海三地布局,在生產及商業化領域快速搭建高效穩定產業體系,推動三地高效對接、深度融合,實現技術資源流通與優化配置,加速創新成果轉化,快速實現產業化。
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成效顯著。重慶市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能力大幅提升,組織實施多項國家和市級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深入推進重大(重點)科技專項。一批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難題得以攻克,為產業升級筑牢技術根基。在創新發展模式探索方面,探索建設“教育﹢人才﹢科創﹢產業”的明月湖生態模式,新增2個明月湖特色園區和4個環大學創新創業生態圈,技術合同登記成交額持續穩步增長。
在企業生產一線、科研實驗室以及產業鏈上下游的緊密協作中,一場以技術突破為引擎、以產業升級為目標的創新變革正在上演,為“重慶制造”向“重慶智造”躍遷注入澎湃動能。
開放合作:拓展創新“朋友圈”
在時代發展的浪潮中,重慶市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廣泛開展科技創新領域合作,為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凝聚強大合力。
當中新(重慶)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首次實現跨境數據直達,新加坡國立大學重慶研究院在渝落地時,這座內陸城市成功突破地理限制,將創新的觸角伸向更廣闊的世界。
在國際合作舞臺上,獲批建設“一帶一路”國際技術轉移中心,新增1個國家“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中國-匈牙利技術轉移中心(重慶)入選兩國重點合作項目和事項清單;與塞爾維亞、泰國等新簽訂科技合作協議,拓寬國際科技合作版圖。大力推進“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區建設,加快建設“一帶一路”國際技術轉移中心,打造“一帶一路”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重要承載地和輻射源。聚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持續深化“1﹢6﹢N”川渝協同創新體系,加快成渝中線科創走廊建設,推動共建川渝技術要素大市場,提升區域整體創新實力。積極拓展國內合作網絡,深化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加強與長江經濟帶省市交流協作,充分整合國內優質創新資源,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在長江與嘉陵江奔涌的濤聲中,重慶市以開放為舟,以創新為帆,堅定地向著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的目標奮勇前行。
(楊恩寧/文)
編輯:張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