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第二時間
第二時間丨中央一號文件首提農業新質生產力意味著什么?
百事農為先,強國先強農。
2月2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針對“三農”工作發布的第13個中央一號文件,其中首次提出“農業新質生產力”概念,引發廣泛關注。
何為農業新質生產力?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提農業新質生產力釋放了什么信號?如何以新質生產力推動農業現代化?為此,記者采訪了多位政協委員。
農業新質生產力要體現“三高”
對于如何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明確路徑——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促進先進生產要素的集聚,并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
如何理解“農業新質生產力”這個概念?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原黨委書記張合成進行了深入解讀。他認為,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要體現“三高”特征:一要有高科技特征,以創新為第一動力,以重大科技創新為引領,按照我國的國情農情建立完整有效的農業科研、農業教育、農業推廣三大體系,匯聚科教興農的強大合力,形成高科技的生產力。二要有高效能特征。突出創新活躍、技術密集、價值高端等表現,培育壯大種、肥、藥、飼、疫等生物生產,農機、表型、監測、傳感器等智慧裝備,生態產業化與廢棄物資源化為主體的綠色低碳產業。三要有高質量特征。表現為高品質、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環保性的產品和服務。以土地改良、垂直空間、戈壁農業、海洋牧場等要素資源拓展,提升改造種植、畜牧、水產、林業,解決小農戶、小田塊、小農資、小企業適應性問題,以新供給與新需求高水平動態平衡為落腳點,形成高質量的生產力。
過去,人們一提新質生產力,更多地集中在制造業、醫療健康、教育、人工智能等領域,對于發展農業高科技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深刻。
“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提出則讓人們將目光聚焦科技興農。”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聯通集團云南省分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張云勇表示,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提出,展現了黨中央對我國從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型的堅定決心。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需要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有力驅動;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需要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創新引領。
“另一方面,展現了黨中央對于我國從農業大國到農業強國轉型的科學思考。”張云勇表示,一是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內涵豐富。現代農業、信息通信、高端制造等科學方法的運用可以全面推動農業產業突破資源瓶頸、技術瓶頸、效率瓶頸。二是農業新質生產力的要素多樣。土地、資本、勞動力、技術、數據等傳統與現代的生產要素相互融合,有助推動各類農業應用向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定制化、綠色化轉型升級。三是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因地制宜。不同地區根據自身資源稟賦、氣候條件、市場需求、技術水平探索差異化路徑,從而更好地釋放各地農業的內生發展動力,重構或補強產業鏈條,構建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創新生態。
確保糧食穩產豐產需要向科技找答案
農穩社稷,糧安天下。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把“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的安全穩定供給”擺在了國家安全的首位,明確提出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課題。”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南大學鄉村振興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專家李云才表示。
如何確保糧食持續穩產豐產?李云才認為,首先是從單一追求產量的桎梏中走出來,向更加突出質量的方向轉變,將產量結果導向的單維生產方式,向全環節生產過程的量質安全轉變。二是從生物鏈“頂端”需求的單向思維中走出來,向促進生物鏈環共榮共生的大食物觀轉變,從“化學農業”“白色農業”的階段性短期性紅利中走出來,向系統發展增益的生態經濟綜合效益理念轉變。“實現上述轉變,都要向科技要答案。”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對于牢牢守住糧食安全底線提出的九個方面,首要就是“單產提升”。“實現這個目標,需要通過生物育種、無人機、人工智能、數字技術等前沿科技,重構農業生產模式,提升效率與競爭力,特別是要加快突破種業、農機等‘卡脖子’技術,讓科技興農更有底氣。”李云才表示。
此外,李云才還表示,加速低碳農業、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的發展,使廣大城鄉居民享受到農業創新發展紅利和生活健康紅利都離不開農業高科技。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明確提出扶持畜牧業穩定發展,并對肉牛等方面產業提出更多針對性措施。全國政協委員、延邊畜牧開發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呂愛輝表示,文件釋放出了國家對畜牧業發展高度重視的強烈信號,對延邊黃牛產業而言,這是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必將加速推動產業鏈各環節的優化升級。
“畜牧業發展不僅關乎民生,也是經濟穩定的重要支柱。”呂愛輝表示,推動畜牧業產業規模化、標準化、智能化發展,降低養殖成本,提高養殖效率和產品質量,促進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必須依靠科技。舉例說,比如在推動延邊黃牛產業發展上,從育種到銷售全產業鏈打造上都離不開科技元素——在育種環節,持續加大科研投入,與科研院校合作,進一步提升延邊黃牛的品種優勢,培育出更優質、生長性能更突出的延邊黃牛,切實增強在國際國內市場的競爭力。
智慧農業賦予傳統農業無限可能
巡回機器人全天候智能守護豬群的日常生活,智能溫室大棚內幼苗的培育實現了全自動化,貴州深山中的農戶借助5G^n智慧云農平臺高效養雞……在人們認為最傳統的農業領域,因與高科技深度融合而煥發出勃勃生機。
“因地制宜地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低空技術等智慧農業方式,為新時代農業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李云才表示。
以無人機為例,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植保無人機保有量達25.1萬架,居全球首位,作業面積更是高達26.7億畝次,同比增長近25%。
“智慧化工具為釋放農業新質生產力提供了無限可能,已成為驅動鄉村振興和保障糧食安全的新引擎。”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王靜表示,眾多研究機構、企業已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深度融入農業生產實踐,田間地頭頻繁出現無人機、機器人、收割機等各式各樣的“數字新農人”,成為了農民和農業生產者的得力助手。
在談到智慧農業的具體實踐時,張云勇以云南聯通智慧云農平臺為例,介紹了該平臺在咖啡豆、普洱茶、牛油果、野生菌、烏骨雞和鮮切花等農產品生產中的應用。他表示,這些智慧農業項目不僅提升了農產品的品質,還讓農民朋友享受到了數字消費的紅利,實現了從種植、養殖到管理和銷售的全面優化,將小生意做成了大買賣。
如何用數字技術推動鄉村振興?張云勇建議,持續升級數字農業新基建,打造空天地一體的通信基礎設施、智能專業的智算基礎設施、便捷高效的鄉村治理平臺、功能齊全的農業生產平臺、靈活多樣的農業市場平臺,運用新基建、新平臺關聯農業生產全要素、覆蓋“三農”活動全過程;運用數字技術攻堅農業技術產業化,推動實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構建鄉村振興的新生態,融合各類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的創新應用,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
加強農產品安全檢測、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同樣離不開高科技。王靜回憶說,過去,在進行產品安全監測時,需要將樣品采集后送至實驗室進行檢測,結果往往要幾天甚至兩周才能出爐。對于生鮮農產品而言,這種監管方式顯然滯后。“如今,借助大數據算法、智能圖像識別技術,并結合手機判讀,我們的科研團隊已經成功研發出了智能AI監管手段,將監管前置到田間地頭,極大地提升了農產品安全保障效率和水平。”
“智慧農業和‘無人化’農場正逐步從美好愿景變為現實,在農業生產和科研的最前沿熠熠生輝。”王靜說。(本報融媒體記者 李木元 謝阿愁 劉乙潼)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