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生態>聚焦
《古樹名木保護條例》即將施行
“有生命的文物”有了國家層面法律保障廣東省廣州市白云區鐘落潭鎮古榕樹 石建華 攝
近日,《古樹名木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公布,該《條例》將于3月15日起正式施行。這是我國首次以行政法規的形式明確古樹名木保護管理工作應遵守的行為規范,填補了古樹名木保護領域國家層面的法規空白。
《條例》從國家制度層面對古樹名木的資源調查公布、日常養護管理、合理利用、文化傳承等進行規范,為古樹名木保護提供堅實法治保障,對加強古樹名木保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美麗中國和生態文明建設意義重大。
古樹名木是中華民族不可或缺的歷史坐標、文化基因
古樹名木是重要的物種資源、景觀資源和生態資源,它承載著傳統文化,記載著歷史變遷,被譽為“綠色的國寶”“有生命的文物”。千百年來,古樹名木守護著綠水青山的生態本底,見證著中華文明的薪火相傳,銘刻著民族發展的時代印記,是中華民族不可或缺的歷史坐標、文化基因。
首先,古樹名木是傳統哲學思想的生動詮釋。中華民族千百年的樹木保護實踐,體現了我國“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學理念,北京密云“九摟十八杈”傳頌著“為一棵樹,挪一條路”的故事,廣東新會天馬村村民世代守護“小鳥天堂”,成為我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范例。
同時,星散在錦繡大地上、綿延于歲月長河中的古樹名木,是中華文明的“綠色編年史”,是我國悠久歷史的鮮活見證。如陜西黃帝陵的“黃帝手植柏”見證了華夏大地5000年文明史,山東曲阜孔廟“先師手植檜”見證了儒家思想的傳承與發展,北京潭柘寺“帝王樹”古銀杏見證了王朝興衰更迭。他們用年輪銘刻歷史的滄桑與厚重,讓后人得以觸摸歷史的脈絡,感受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
五千年文明積淀下,中國的古樹名木早已成為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與中華文明休戚相關、命運與共。如松、柏、梅等都被賦予了各自的品格和美好的寓意。“黃山迎客松”展現了開放包容的大國風范,“泰山漢柏凌寒”象征著堅韌不屈的民族氣節,“塞罕壩功勛樹”彰顯出艱苦奮斗的時代精神。他們激勵著中華兒女在傳承與奮進中不斷譜寫時代華章,讓這些源于古樹名木的精神內涵在新時代熠熠生輝。
此外,古樹名木還是鄉愁記憶的心靈坐標。佇立在城市街道或是村口巷陌的古樹名木,既是地理坐標,更是記憶紐帶,承載著廣大游子對故鄉的集體記憶。如山西洪洞大槐樹書寫了“問我祖先何處來”的遷徙史詩,成為全球華人的精神圖騰。“榕城”福州三坊七巷里,虬枝如蓋的古榕樹與馬鞍墻相映成輝。他們守護著游子的鄉愁,讓城市肌理與鄉土記憶在年輪里綿延傳承。
首個國家層面專門立法呈現三大亮點
正因為如此重要,我國十分重視古樹名木保護管理。此次出臺的《條例》是世界上首個國家層面古樹名木保護專門立法。目前我國已初步建成了國家古樹名木資源數據庫,實現落地上圖動態管理。出臺較為完備的政策法規、技術標準體系,并落實嚴格的保護管理措施,搶救復壯瀕危衰弱古樹名木,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行為,織就了系統完善的保護網絡。
國家林草局生態司司長張利明在解讀《條例》亮點時指出:
一是堅持保護第一。將古樹名木保護管理的長期實踐經驗上升到法規層面,強化保護第一,突出科學保護、原地保護,全鏈條、全方位嚴格保護古樹名木及其生長環境,為古樹名木健康生長創造了法治條件。構建了政府主導、屬地負責、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將古樹名木保護管理情況納入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壓實保護責任,形成工作合力。對非法采伐、移植、損害古樹名木等違法行為,規定了嚴格的法律責任,全面追究民事、行政和刑事責任。
二是堅持分級分類。針對不同樹齡的古樹名木,在全面保護的基礎上規定更有針對性的保護措施,注重管養結合。合理銜接城市、鄉村古樹名木保護等級劃分,允許省級人民政府根據實際情況,決定對城市古樹實行提級保護。按照全面但有區別的原則,規定散生古樹名木、古樹群普查、認定、公布程序等。
三是堅持合理利用。在嚴格保護的前提下,統籌協調古樹名木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將人工培育、以生產木材為主要目的的商品林中的樹木排除在適用范圍之外,充分發揮這些人工商品林的經濟效益。對于國家級、省級重點建設項目等選址確實無法避讓古樹名木,確需移植的,規定了嚴格的審批程序。在不破壞古樹名木資源的前提下允許合理開展生態旅游、科學研究,實現保護與發展良性循環。
今年啟動開展第三次全國古樹名木資源普查
隨著《條例》的出臺,國家林草局表示,下一步將不斷完善配套政策制度,深入開展古樹名木保護工作試點。特別今年將啟動開展第三次全國古樹名木資源普查,強化古樹名木智慧管理系統應用,實現“一樹一檔”精細化管理。加強日常養護,建立分級保護巡查制度,壓實各級林長保護主體責任。針對長勢瀕危、衰弱的古樹名木及時開展搶救復壯,持之以恒打擊整治違法犯罪行為。探索建立古樹名木保險制度,持續加強科普宣傳,講好中國古樹名木故事等。
2024年11月,來自我國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的62歲村民黃天明,作為稽東古香榧群的第六代守護人,也是唯一的農民代表,在“氣候行動推進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實施”主題邊會上,分享了村民與古香榧樹和諧共生的故事,引發了廣泛共鳴。這是中國古樹名木保護與世界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度契合的例證。
國家林草局生態司副司長劉麗莉認為,我國的古樹名木保護經驗和理念將持續為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注入源頭活水,在全球范圍內引領更多國家和地區重視并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讓這份源自古老東方的綠色智慧,成為推動全球生態環境持續向好、實現可持續發展愿景的重要抓手。
編輯:李律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