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資訊 評論 藝文 閱讀 非遺 國學 人物 戲劇 國之瑰寶

首頁>文化>聚焦

讓文藝創作與人工智能“同頻共振”

2025年02月24日 14:57  |  作者:張麗 謝穎  |  來源:人民政協報-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編者按:

《“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指出:“必須加快推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更好地以先進適用技術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重塑文化生產傳播方式,搶占文化創新發展的制高點。”生成文本、創作圖畫、跳舞唱歌……人工智能技術的迭代,不斷引領新的潮流。人工智能技術持續與文藝創作、文化實踐融合,也給文藝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新變化、新機遇和新挑戰。本報記者采訪多位全國政協委員,講述人工智能時代文藝創新發展的感受和思考。

機器人(6427410)-20250224145534

當人工智能與文藝碰撞

央視春晚人形機器人扭秧歌“c位出道”、正在熱映的《哪吒之魔童鬧海》登頂全球動畫電影票房榜……新春伊始,一場場人工智能與文藝碰撞的熱門大戲,讓我們看到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正在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

全國政協委員、電影頻道節目中心副總編輯王平久告訴記者,在電影產業的多個環節,人工智能已從簡單嘗試,升級到常規操作和標準化應用的階段。在創作方面,人工智能廣泛應用于前期素材整理、劇本背景要素分析驗證、場景概念圖生成等;制作方面,人工智能成為特效團隊的好伙伴,深度渲染、場景生成等方面的工作效率顯著提升,仍在不斷刷新歷史的《哪吒之魔童鬧海》,其動畫制作環節就有AI的功勞;在傳播上,人工智能深度應用于觀眾數據分析、宣發物料制作、市場數據精細化處理等鏈條,如發行方可以通過AI分析觀眾喜好,動態調整宣發策略。

“以電影頻道為例,人工智能的應用和布局已經融入日常,所推出的‘M指數’觀影評價體系,在數據收集、分析研判、展示呈現等多個環節均融入AI技術,近年來還推出了‘電影頻道AI影像人才優選計劃’。”王平久表示,當下,中國電影各行業主體都在積極地“迎接未來”,探索人工智能將是今后的核心課題之一。

“今天是人工智能創作的648天。繼續用‘夢雖遙,追則能達;愿雖艱,持則可圓’這個指令來創作。”2月20日,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開明畫院副院長舒勇在微信朋友圈“曬”出他有關人工智能創作的最新信息。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舒勇就開始每天利用其創作一幅作品,并用傳統繪畫方式與人工智能進行對比創作。

在此過程中,舒勇發現,生成式人工智能創作的美術作品總是像一個魔幻世界、超現實主義世界。“從藝術創作方面來看,人工智能促進了創造性工作的多樣化,也在探索未知領域等方面展現了巨大潛力。”

舒勇認為,生成式人工智能需要經驗、規律、共識、風格、標準等可量化的要素,其創作則基于大量的數據分析和算法運算,把人類各種經驗與成果快速轉換并且為我們所用,呈現的結果往往是超乎想象的,而且感覺無所不能。“當然,AI創作也容易導致那些卓爾不凡的藝術品質被逐漸轉化為平庸化、標準化的事物或者雷同的風格化產品,形成信息繭房等。”舒勇坦言。

探尋科技文化的創新融合

數字演藝等新型傳播方式給人們帶來更為便捷、時尚的全新視聽體驗,動漫游戲、數字文創等新型文化產品不斷豐富文化形態與業態……科技文化的創新融合,為文藝創作實踐增添了新的生命力,也成為業界關注研究的焦點。如不久前江蘇省當代藝術創作研究會舉辦“AI背景下文藝創作研討會”,專家學者就AI藝術創作實踐、應用等進行深入探討。

對于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東方演藝集團藝術總監沈晨來說,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元素成為他藝術創作中的“關鍵詞”之一,是“從創意源頭就開始的思維拓展”。

“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讓我們進一步打開思維模式,在觀演模式、藝術形式運用等方面不斷創新。”目前,沈晨擔任了全國第十五屆運動會、第十二屆殘疾人運動會暨第九屆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閉幕式總導演,他表示,閉幕式創作將積極利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手段,不僅是一場演出,更是一次將科技與文化、藝術與體育相融合的挑戰,希望向世界呈現一場兼具藝術性、科技感和文化深度的盛會。

數字表演是沈晨關注的重點,“數字表演以‘智能工廠’作為核心引擎,將傳統表演要素(演員、舞美、燈光、服裝等)數字化,將傳統生產流程(創意、編排、呈現、運營等)智能化。它將打破鏡框式舞臺三維空間的限制,打破戲劇單一時間、單一空間、單一人物的設置,通過多重復雜的人物故事、人物情感,人物環境給予觀眾最大的情感共鳴。”沈晨表示,科技創新為文藝工作者提供了更為多樣的思考路徑,創作手段也不斷豐富,從而在藝術創新上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AI藝術創作與傳統繪畫對比的藝術創作行為,或許可以成為進行深度文化思考與知識探索的一個途徑。”舒勇認為,可以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獲得發展的能量,將其巧妙地應用于AI創作之中,實現兩種創作方式的有機融合,從而創造出富有深度、氣象萬千的作品。他表示,未來將繼續在人工智能與傳統藝術之間尋找平衡與互補的方式,探索更加多樣化的藝術表現形式,為藝術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我嘗試在DeepSeek上輸入某位作家的某部作品,要求從某一角度撰寫一篇評論文章,結果它所提交的相關評論相當準確。”全國政協委員、山西省作家協會主席李駿虎分析道,這在于它能夠快速運行擁有巨大能量的算力,通過匯總、梳理之前所有評論家、媒體等對這位作家的相關資料等,比較綜合、相對全面地分析作品,人力在短時間內難以達到。

在李駿虎看來,“人工智能對文學創作、傳播等不同層面產生影響并帶來便利,比如借助AI翻譯加速中國文學特別是中國網絡文學與世界市場的銜接等。不過,文學創作要求深入挖掘生活的細節,追求很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創作者的主觀情感發揮著重要作用,而這些是人工智能目前所無法替代的。”

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文藝和科技相伴相生,科技賦予文化事業與時代同頻共振的魅力。如何促進人工智能與文藝創作的深度融合,進一步激發著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中國電影高質量發展,需要新質生產力的賦能。人工智能所帶來的變革,正是我們電影人要敞開懷抱迎接的新動能,也是應當勇敢面對的大機遇、大挑戰。”在王平久看來,人工智能的創造力持續增強,電影人對于藝術創作和產業發展的思維、手段、技能均需不斷學習更新;與此同時,人工智能可以高效地匯聚、調取人類各領域的知識、數據,電影的跨域融合、跨媒介制作、高互動性傳播,將在未來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我們應該扎實推進人工智能在電影產業各環節的應用,同時大力培養能夠駕馭人工智能的人才梯隊,讓算法的力量與藝術創作的靈感精準、恰切地結合,不斷拓展中國電影創造力的邊界。”王平久說。

“人工智能的出現,有可能會化作一種積極的推動力,比如文學創作領域,正向‘倒逼’作家們對所創作文學作品的藝術性、思想性等提出更高要求,從而推出更多有溫度有高度有力度的精品力作。”李駿虎認為,在某種程度上,人工智能能夠為作家提供一種創作靈感與創意啟發。而文學作品的原創性在于,其所反映的是社會和歷史帶給人思想靈魂上的感受。

“對于文藝工作者來說,要加強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學習和了解,更好地掌握技術,促進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沈晨建議,由藝術、技術、工程等領域人才共同組成復合型攻關團隊,探索文化智能生產消費全流程模式。同時,在藝術教育中要結合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在文藝創作中的應用,加強復合型人才培養。

編輯:位林惠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一级a2021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日韩一级精品视频网站 | 久久精品免费网站网 | 日韩精品在线播放 | 一级日本大片免费 | 亚洲字幕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