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雙向發力的廣西實踐>新聞動態
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委員圍繞發展人工智能鼓與呼
向智而行 向新而進“人工智能時代,廣西不能缺席、不能落后,要以‘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力爭在新領域新賽道迎頭趕上。”近日,廣西壯族自治區舉行“新春第一會”,唱響以高質量發展開創壯美廣西建設新局面的集結號,提出在人工智能領域下大決心、集中發力。
之后,廣西領導干部“時代前沿知識”系列講座上,專家圍繞人工智能、智能互聯網等作輔導報告,介紹了人工智能在黨政服務、社會穩定、教育醫療、文旅傳媒等領域的應用現狀和前景。
人工智能不僅改變著生活方式,在產業升級和社會發展中也日益扮演著重要角色。如何讓“人工智能+”賦能各行各業,為產業發展注入新動力?自治區政協委員積極建言獻策。
1 下好布局“先手棋”
積極前瞻規劃布局,才能搶占人工智能發展制高點。
近年來,南寧、柳州、桂林等成為AI產業的重要聚集地,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AI企業脫穎而出。“加強產業基礎建設和發展產業智能體。”自治區政協委員、廣西大學科研院副院長秦祖贈提出,加大未來產業布局,加大對AI產業基礎建設投入力度,在南寧、柳州、桂林等設區市設立AI產業園區,通過引培龍頭企業進一步提升產業鏈上下游協同能力,著力打造有資源稟賦支撐、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智能體產業。
中試(中間試驗,是產品在量產之前較小規模試驗階段)是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環節。我區已推動成立“廣西科技成果轉化中試研究基地聯盟”,促進全區中試研究基地共建、共享、共治。
“支持加快建設技術領先、國內一流的廣西科技成果轉化中試研究基地。”自治區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專職副主任李興山認為,在產業園區和重點企業中打造一批功能完備、設施齊全的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平臺,圍繞重點細分產業方向,建設具有地域產業特色的綜合中試中心,形成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業、智能裝備及智能制造、先進材料、生物醫藥、特色農產品加工等中試集聚區。
在國家和自治區政策的推動下,近年來廣西“新三樣”——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的產業增長態勢強勁,凸顯了廣西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重要地位。
自治區政協委員,自治區社科聯黨組書記、主席龐卡建議,將AIGC技術(利用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技術)融合“新三樣”及上下游全產業鏈發展納入產業發展戰略,支持AIGC技術在相關產業的產品設計、生產流程優化、質量控制、市場預測、消費端交互等領域融合應用。鼓勵企業與科研機構開展合作,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
2 科技引領企業創新
人工智能是引領這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
廣西力源寶科技有限公司是我區“生態環保產業創新發展名片”的代表企業之一。自治區政協委員、廣西力源寶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鄧秀汕提出,推動產業與科技“雙融合”,助力新興產業強起來。建議重點培育新質生產力龍頭企業,支持在資源循環利用領域具備先進技術、代表新質生產力的企業做大做強,對獲得發明創新專利的企業給予獎勵,助力廣西在環保領域實現“彎道超車”。
桂林光隆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專注于半導體光芯片的全制程多領域應用開發,產品廣泛應用于5G通信、大數據中心、AI人工智能等多個前沿領域。“加快推進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落實強鏈、補鏈、延鏈是當務之急。”自治區政協委員、桂林光隆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彭暉表示,建議重視打造以半導體芯片為龍頭的產業集群,形成科技自立自強的合力,構建創新聯合體,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蓬勃力量。
“深化制造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自治區政協委員、廣西萬升石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萬傳表示,要實施智能化改造工程,針對廣西汽車、鋼鐵、機械等傳統優勢產業,鼓勵企業引進先進的智能制造設備和技術,建設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加強科研機構建設,提高科研水平和創新能力。建立科技園區、孵化器等創新平臺,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
3 不斷拓展應用場景
豐富拓展人工智能場景,建設安全便捷的智能社會,是人工智能發展的應有之義。
社區是國家治理體系的基層基礎。“建設社會治理大數據智能化應用平臺,作為全域治理的基礎信息平臺。”自治區政協委員、梧州市政協副主席曹垂龍建議,以該平臺打破部門間信息壁壘和數據孤島,涵蓋政務辦理、政務公開、公共服務、平安鄉村(社區)等,構建全域網格。以社會治理大數據智能化應用平臺為基礎構建網絡公共法律服務陣地,依靠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手段為社會公眾提供精準法律服務。
粵港澳大灣區匯聚著海量的前沿技術、頂尖人才、雄厚資本以及國際化的市場資源和先進的管理經驗。自治區政協委員、香港廣西社團總會副會長何永輝建議,在農業、工業、交通、能源、醫療、教育等多個關鍵領域,布局實施一批具有標桿引領意義的應用場景示范項目,吸引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企業和開發者踴躍參與應用場景的開發建設與創新實踐活動。
近年來,廣西大力推進營商環境建設,為企業發展和投資者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自治區政協委員、北海市商務局局長潘娟表示,要加快推進政務服務數字化建設,引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實現服務智能化和精準化,為企業提供量身定制解決方案。開發“營商廣西”移動端應用程序,擴大服務覆蓋面,讓企業和群眾隨時隨地享受便捷服務。
4 調整人才培養體系
只有培養出引領時代發展的優秀人才,才能為我區人工智能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高校作為人才資源供給陣地、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重要陣地,必須不斷優化適應新發展格局需求的學科專業結構、人才培養結構。”在自治區政協委員、廣西科技大學黨委書記趙君看來,應進一步提高師生數字能力素養,探索人工智能時代教與學的新范式,健全完善國家和區域發展需求的學科專業設置、建設和調整機制,培養發展新質生產力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建設廣西人工智能學院和廣西人工智能實驗室,加強廣西AI人才培養,打造本土AI創新平臺。”自治區政協委員、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副校長劉建明認為,要持續推進區域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加快建成廣西人工智能實驗室,高校、龍頭企業、科研院所共同牽頭,實現以應用基礎研究為主體,硬件基礎設施和軟件技術開放為兩翼的“一體兩翼”研發應用布局。
自治區政協委員、玉林師范學院黨委書記李清先提出,開展跨校合建,設立交叉學科,如計算機科學與心理學的交叉學科——認知科學,研究人類的認知過程,包括注意力、記憶、語言、思維、決策等,旨在開發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新增與新質生產力相關的專業,比如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人工智能專業、智能制造工程專業等,更好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
響應時代呼喚,謀劃發展新篇。委員們紛紛表示,要在助力人工智能和產業創新升級上久久為功,為奮力奏響高質量發展時代強音貢獻政協智慧和力量。
編輯:馬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