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要聞 要論 協商 統戰 黨派 委員講堂 理論 人事 社會 法治 視頻 文化

首頁>新質生產力系列訪談

新質生產力系列訪談丨新質生產力理論的生成邏輯和內在規律

2025年02月21日 08:42 | 來源:人民政協網-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嘉 賓

張占斌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戚聿東 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院長、教授

主持人

本報記者 司晉麗

新質生產力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學理闡釋

記者:新質生產力理論的核心要義是什么?它如何豐富和擴展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內涵?

張占斌: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發展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豐富了對“生產力—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認識,并為研究新技術革命條件下新質生產力本質和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躍升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支撐。新質生產力理論的核心要義在于它深刻揭示了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背景下,生產力的新形態、新特征及其對社會發展的深遠影響。新質生產力在體現其生產力本質的同時,強調“新”和“質”。“新”主要表現為突破了傳統的生產力“三要素”,傳統生產力側重于勞動者、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并以“勞動”為中心。新質生產力擴大了要素范疇,將科技創新作為核心要素,新要素對應下的新技術、新產業成為新質生產力的主要內容。“質”主要表現為“高質量”和“多特質”。新質生產力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體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等特質,表現為高效率、低能耗,既有高質量的本質要求又有對未來的方向性指引,以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為目標導向。具體而言,新質生產力是直接生產過程中高水平科技創新的勞動生產力,是社會生產過程中更高效更協調的社會生產力,是強調生態標準的綠色生產力,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高質量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的提出,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引領,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新發展。

戚聿東: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新質生產力”概念,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重大升級和全面深化,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范疇。新質生產力理論在術語概念創新、理論體系完善和時代價值引領等方面都具有重大貢獻。其一,新質生產力理論創新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術語和概念,實現了術語革命。新質生產力是具有鮮明中國風格的理論術語,是呈現出21世紀時代背景的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專業術語,為新時代研究生產力理論和推動生產力發展奠定了術語基礎。其二,新質生產力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豐富和發展。傳統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強調人們改造自然的能力,而新質生產力理論則在此基礎上,更加注重技術革命、生產要素配置和產業轉型升級對生產力的推動作用。新質生產力不僅涵蓋了傳統生產力的要素,還擴展了科技創新這一核心要素,從而更加全面地揭示了生產力的本質和內涵。其三,新質生產力理論體系包括新質生產力和新型生產關系兩個方面,這進一步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理論。新質生產力的提出,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境界,也為新時代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全面、深入的理論支撐。其四,新質生產力理論對全球經濟繁榮和科技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在全球化和信息化快速發展的今天,新質生產力已經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增長和科技進步的重要力量。新質生產力理論不僅為中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強國提供了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也為全球經濟的繁榮和科技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

記者:怎樣理解新質生產力和新發展理念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中的共同作用?

張占斌:新質生產力理論與新發展理念在理論層面上具有緊密的聯系。新發展理念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它旨在推動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而新質生產力理論則強調生產力的創新驅動、高效協調、綠色生態和人的全面發展,這與新發展理念的核心要義高度契合。在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新質生產力理論與新發展理念共同作用,相互支撐。一方面,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創新驅動為核心,推動生產力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新發展理念的提出和實施也為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和實踐路徑。二者共同指向了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即實現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戚聿東:具體來說,新發展理念中的創新理念與新質生產力中的科技創新相呼應,共同推動了生產力的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協調理念則與新質生產力中的高效協調相契合,促進了生產關系的優化和生產力的協調發展;綠色理念與新質生產力中的綠色生態相一致,強調了生產力的生態標準和可持續發展;開放和共享理念則與新質生產力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相呼應,推動了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因此,新質生產力理論與新發展理念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規律和內在關系溯源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可否詳細闡釋新質“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三要素的內在邏輯構成?

張占斌: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以及三者的優化組合是勞動過程的重要要素,也是研究生產力的起點。首先,勞動者是生產力三要素中最具能動性的要素。在歷次產業革命的生產力躍升過程中,勞動者在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相互作用下,都經歷了相應的角色轉變與功能演化。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的背景下,勞動者正朝著智力勞動的方向加速演進,形成智力賦能的新型勞動群體。新型勞動者以勞動技能提升、勞動效率提高和勞動場域擴張為特征。其次,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指出:“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于生產什么,而在于怎樣生產,用什么勞動資料生產。”這表明勞動資料的性質能夠顯示一個社會生產時代具有決定意義的特征。當下,人工智能、信息技術和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對勞動資料產生深刻影響,勞動資料在生產過程中進一步更新換代,表現出數字化、技術密集化和通用化三個特征。更新換代的勞動資料將通過重塑勞動過程助推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甚至將進一步影響社會結構、經濟形態乃至人類的生活方式。最后,在勞動過程中,人的活動將借助勞動資料使勞動對象發生預定的變化。隨著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勞動對象的概念再次被刷新。數據作為新一代勞動對象,其特殊性在于可復制性、非排他性和無限增長的潛力,這使得數智時代的勞動對象展現出超越傳統勞動對象的新性質,即虛擬化和普遍化。同時也催生了數據、知識、信息等新型勞動對象與傳統要素的新型組合機制。

戚聿東:在新型勞動者、更新換代的勞動資料和質態躍升的勞動對象基礎上,三者的組合躍升對新質生產力的全面釋放至關重要。在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浪潮中,新型勞動者如軟件開發人員、數據分析師等,利用工業互聯網、智能傳感設備等更新換代的勞動資料,協同數據這一新型勞動對象加入生產過程,實現了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數字化融合,進而極大釋放了生產力。2012年—2023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從11.2萬億元增加到53.9萬億元,年均增速達15.3%,顯著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數字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可見一斑。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下,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組合優化展現出三大特征:一是即時匹配,數智技術打破傳統要素協同的時間滯后性,大幅提升生產效率和響應速度;二是精準融合,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推動三要素緊密高效銜接,實現資源精準配置與優化調度,生產過程更加精準高效;三是深度連接,物聯網傳感器及現代信息技術打破時空限制,實現動態數據流獲取與廣泛資源配置,減少非生產成本,推動生產方式變革,釋放新質生產力。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在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背景下,如何理解新質生產力這種深層決定因素之間的內在關系?

張占斌:新質生產力的生成與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升級和全要素生產率等方面深度關聯。其中技術革命性突破是影響新質生產力的首要因素,決定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最高水平,影響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整體布局,具有長期且深遠的影響。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升級、全要素生產率都需要以技術革命性突破為前提。但是,技術革命性突破需要漫長時期,技術革命性突破在人類歷史進程中屬于“小概率事件”。在技術革命性突破未能實現的漫長時期,其他的三個方面卻成為“大概率事件”,其他三個方面為“經常性行為”,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在技術革命性突破來臨之際,四個方面相互作用,將會迎來生產力革命性發展,推動人類社會的“大步”向前發展。

記者:在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背景下,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遵循哪些規律?

戚聿東: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遵循技術驅動規律、產業升級規律和政策與市場互動規律。其中,技術驅動規律與產業升級規律是科技革命推動經濟發展的兩個重要方面。一方面,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是以科技創新為起點,由技術驅動塑造生產方式深入轉型所推動的,技術驅動規律主要強調技術進步和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其核心在于技術的不斷突破和應用。另一方面,科技創新成果必須落腳于產業并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才能發揮其最大效能。產業升級規律關注產業結構的變化和優化,通過資源配置、技術創新等手段推動產業向更高層次發展。這一過程的實現有賴于政策和市場的共同作用,即政策可以通過提供財政支持、稅收優惠等措施,促進技術研發和產業升級;市場則通過競爭機制,激勵企業不斷創新和優化產業結構。將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規律研究放眼于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背景下,可以發現,隨著人類社會從蒸汽時代、電力時代發展到信息時代,生產力的進步和躍遷是在以技術創新為引擎、產業進步為抓手,以及市場對技術的傳播、擴散和政策的普及中實現的。新質生產力的生成過程依然體現著技術驅動、產業升級和市場與政策互動的規律。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支撐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實現這一要求,應把握好哪些重點方向、處理好哪些重點關系?

戚聿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新發展階段,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緊扣新質生產力所具備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等重要特征,從其典型性特征出發,總結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具體性措施。

首先,要以高技術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聚焦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現實需要,以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突破口,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使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一是我國需要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科技創新產出效率。二是加快建設數字化基礎設施、推廣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等技術手段,鼓勵企業采用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設備,促進數字化轉型,推動傳統產業升級。三是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共享高技術發展成果。

其次,要以高效能驅動發展新質生產力。即在傳統生產效率觀念的基礎上,進一步疊加并強調質量、結構優化及系統可靠性等多重維度,依托新一代數字技術實現綠色生產、質量生產,重塑生產流程,優化資源配置,正在推動新質生產力成為高效能驅動的生產力質態。在這一過程中,技術創新是高效能驅動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生產管理模式創新是高效能驅動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途徑,政策支持是高效能驅動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保障。

最后,要發展高質量導向的生產力。新質生產力具有高質量特征,技術密集、創新活躍的新質生產力摒棄了依賴單一要素大量投入的粗放式增長模式,以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蓬勃發展和產業結構的深度轉型升級引領高質量發展。以高質量導向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指在生產過程中,追求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和諧統一。其一,高質量發展要求企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不斷推動產品創新。其二,高質量發展要求企業優化生產流程,提高生產效率。其三,高質量發展需要企業具備強大的創新能力。通過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打造一支高素質、高技能的創新型人才隊伍,為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提供有力保障。

張占斌:總而言之,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全面分析生產力發展的時空坐標,了解人類發展生產力的“前世今生”。一方面,我國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知己”。運用系統觀念,辯證分析我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短板”和“障礙”,優化我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各方面要素,找準我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具體性政策,形成中國特色生產力躍升的基本方式。另一方面,需要“知彼”。保持開放的態度看待西方國家發展生產力的經驗,正視西方國家發展先進科技的成果,正確認識西方國家發展生產力的規律和模式。結合兩方面經驗,分析21世紀人工智能時代的浪潮下新質生產力要素的“變”與“不變”,正確把握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驅動作用,運用市場配置資源的重要規律,適時出臺相應的國家政策,推動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良性互動,逐步形成新型生產關系,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徐凱歌、王瑞等對此文亦有貢獻)


編輯:董雨吉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少妇把腿扒开我添69式 |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区二 | 日韩精品福利片午夜免费观看 | 亚洲国产成熟视频在线多多 | 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热线29 | 在线精品国精品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