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雙向發力的廣西實踐>新聞動態
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委員聚焦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打造現代版“富春山居圖”“發展壯大優勢特色富民產業,全鏈條推進優勢特色產業升級,努力優品質、顯特色,揚優勢、強品牌,增價值、擴市場,提高鄉村產業發展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整治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加快補齊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短板,提檔升級‘衣食住行、業教保醫’等公共服務,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期間,委員們圍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議題展開熱議,為助力鄉村振興凝聚智慧和力量。
蘇秀清委員建議,強化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落實,切實維護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樹立帶動農民就業、促進農民增收的發展導向,充分發揮各類產業園區的帶動作用,把產業增值環節更多留在農村、增值收益更多留給農民,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鄢永庫委員建議,強化因地制宜,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提高“桂字號”和各市區域品牌影響力、競爭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文創農業等鄉村農文旅融合新業態,構建鄉村多業態融合發展新格局。
“建議壯大縣域富民產業,擴大農民就業途徑,促進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加強脫貧群眾職業技能培訓;用好農業農村改革措施,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合理配置資源,提高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建設水平;積極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讓農民享受到更多發展紅利。”張清亮委員說。
鄧國富委員認為,在和美鄉村建設和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關鍵階段,要聚焦產業優勢和特色,通過發展新質生產力,利用生物技術加快良種科技攻關,培育新業態,向科技要產量、要產能,凝聚形成科技支撐鄉村振興的戰略力量。
“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特色農產品供應基地,對推動廣西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岑永梅委員建議,完善產品質量保障體系,推廣先進生產操作規程,收集農產品生長、采收、質檢、加工、包裝數據,建立農產品“電子身份證”信息,統籌強化品牌建設,培育一批“桂系”新品種,建設一批有規模、有實力、高品質的供粵港澳大灣區市場農產品基地,積極參加粵港澳大灣區各類農產品展示展銷會,策劃品牌消費活動,形成“廣西好嘢”品牌集群IP。
李琳委員建議,因地制宜,注重加強分類指導、精準施策,打造各具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各地普遍存在人才隊伍建設仍需加強等問題。”張揚委員建議,相關部門搭建更多平臺,鼓勵高技能人才、科技人才向基層一線、緊缺崗位流動。
楊超武委員呼吁,加大鄉村青年人才隊伍培養力度,完善農村青年人才認定標準,組織開展農村青年人才分類識別、統計和評定,以及培訓、實踐和產學研合作等工作;設立專項資金用于支持農村青年人才培養和引進工作,為符合條件的農村青年創業帶頭人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幫助,讓各類優秀人才賦能鄉村全面振興。
編輯:馬嘉悅